黄帝内经——闪读


20200621

【原文】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语释】黄帝问:时间差有固定度数吗?

岐伯说:大概有三十度的时差。

黄帝问:时间差在脉象上有何表现?

岐伯说:时间差的脉象变化和正当时位的脉象变化相同,当令的气候过去时,应时的脉象也会随之消失。

20200622

【原文】《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语释】《脉要》说:春天不出现沉脉,夏天不出现弦脉,冬天不出现涩脉,秋天不出现数脉。这是因为四季的气候互不相通。假如春天出现过沉的脉,就是病脉;夏天出现过弦的脉,就是病脉;冬天出现过涩的脉,就是病脉;秋天出现过数的脉,就是病脉;如果脉象交杂错乱,也是病脉;脉象反复出现,也是病脉;气候尚未结束,应时的脉象提早消失,也是病脉;气候变化已结束,应时的脉象尚未消失,也是病脉;脉象变化和季节完全相反,就会死亡。

20200718

【原文】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语释】黄帝问:什么是逆治和从治?

岐伯说:逆治就是正治,从治就是反治。顺从病症的药物用多用少,要根据实际病情来确定。

20200719

【原文】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语释】黄帝问:什么是反治?

岐伯说:有假热的病症用热性药物治疗,有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治疗,胀满痞塞的病症用补养药物治疗,泄利漏下的病症用通利泻下法治疗。治疗疾病,必须抑伏疾病所属,先探求发病的原因。反治之法,从用药上来说,与病情的某些性质相同,但从终极的本质上看是不同的。这样治疗,才能消除积聚,发散坚结,调理气机,使病痊愈。

20200720

【原文】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语释】黄帝说:说得好。对于应和六气的变化而发生的疾病,应该怎么治?

岐伯说:有逆治法,有从治法,有先用逆法后用从治法的,有先用从治法后用逆治法的。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疏通气血,使气机通达,这是治病的关键。


20200721

【原文】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语释】黄帝说:说得好。如何治疗体内病症和体表病症呢?

岐伯说:体内病症传变为体表病症时,体内的病症是原发病,为本,因此要先治疗体内病症;体表病症传变为体内病症的,体表病症是原发病,为本,因此要先治疗体表病症;假如体内的病症传为体表病症,并且体表病症偏盛而有余,治疗时就应该先治疗体表病症,再治疗体内病症;假如体表病症传变为体内病症,并且体内病症偏盛而有余,治疗时就要先治疗体表病症,再治疗体内病症;假如体表病症和体内病症不相干,就治疗主要病症。

20200722

【原文】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语释】黄帝说:说得好。火热之气来复,使人恶寒而发热,症状好像疟疾,有的可能一天发作一次,有的可能隔几天发作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胜气、复气相逢时,阴气、阳气的多少不同而造成的。假如疾病由阴气多、阳气少所致,其发作间隔的时间就较长;假如疾病由阳气多、阴气少所致,其发作间隔的时间就短。这是因为胜气、复气相互搏击,阴气、阳气互有盛衰。疟疾病的发作规律也是这个道理。



惠州吴根胜☞内经群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