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7年毕业季来临了,这意味着第一批95后将正式步入职场;同时,90后的高考生涯至此宣告结束,明年迈入高考考场的将是“00”后了。
作为一个93年的老学姐着实表示诚惶诚恐,因为周遭发生的一切都在告诉着我:你,不小了。
是啊,我不小了,虚岁25,马上奔三,却仍然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挣扎着讨生活,狼狈不堪、荷包空空,极度缺乏安全感。
当各种在朋友圈疯狂转载的10w+文章告诉我,你的同龄人已经身价百万有房有车了,比你小的网红们已经月入十万,而你还在纠结该几点起床,该选择什么职业,该如何继续职场生涯?你,就是个大写的卢瑟!
二。
我们这一代,上学的时候以成绩论英雄,毕业了以工资论成败。
大家都希望职位再高一点,每月进账再多一点,同学聚会谈论最多的就是,谁创业了,谁高升了,谁赚大钱了,谁买了房子,谁又买了车子。
脸上配合般地显现出艳羡的表情,似乎别人都是不劳而获,唯独自己整天苦哈哈上班打拼却似乎永无出头之日。
却压根没意识到,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了,有多久没有认真听一段英文录音了,有多久没有努力地让自己感动过了。
很多人工作没多久,就纷纷着急着另谋出路。
三。
刚子,省会普通一本毕业,后入职当地一家国企,工资2.5k,八个月后辞职考研;
小彤,某985高校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家歇业一年;
老杨,某一本院校材料化学专业毕业,工作三个月后辞职,报班学编程;
阿勇,某211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代码仅敲了几个月便心生倦怠,目前一心一意准备公务员考试。
当然还有很多个小李,小王,小张,小赵工作一个接一个换,行业一个又一个转,有的甚至一年换了20+份工作,却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些都是我身边同龄人的真实案例。
从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的表现来看,显然很多人曾经接受过的所谓的高等教育,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
四。
教育是人类智慧持续传承的最好方式,学校历来是知识传播最重要的机构。
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而光辉的职业,而学生则是他们最好的作品。
成功的教育不应该只将前辈总结出来的经验硬生生地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如何选择进而掌控自己的生活?
不可否认,很多老师确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年如一日,按照教学大纲的指示,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给学生。
他们称得上勤奋的老师,却算不是优秀的老师,因为他们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却忘了仰望星空。
一位好友给我讲,六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班主任给他说,你学计算机以后只能当网管,还不如学个数学或者物理专业呢。现在,这位月入近两万的IT男,回忆起这一幕,开玩笑道,教育部就应该每年把高中老师从学校里面请出来,让他们睁眼看看这个世界到底在发生着什么,免得误人子弟。
我大学主修经管,很多管理学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可有些老师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根本没有任何企业管理的经验,只能照本宣科。
五。
不禁想起了爱因斯坦先生在纽约州立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很早之前就曾读到过这句话,但一直无法理解,直至工作之后,才慢慢领悟。
记得刚做hr时,招聘了两个管培生,A姑娘985名校毕业,B姑娘普通二本院校毕业,领导自然对前者期望较高。
可是,随着入司时间的加长,两人显现的工作能力却大相径庭。
A姑娘并未将自身的身份由学生转换成社会人,还是在用学生的惯性思维来应对职场。面对一些创新性工作非常畏惧和抵触,从来不敢独自轻易尝试,除非有领导的明确指示才敢试探性地迈出一小步,工作业绩自然是一般般;
而B姑娘就完全不一样,最喜欢钻研新问题,遇到什么不会就记下来,下班后查资料啃书,还反复用思维导图来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三个月对本岗位工作已经基本全部熟悉,半年基本能够独当一面。
毫无疑问,虽然B姑娘学历没有A姑娘光彩夺目,但她才是高等教育成功的典范啊。
六。
当然,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应该只是高校教师们单方面的事情。
作为已经成年,拥有了独立人格和基本是非观的大学生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本专业领域内国际最前沿的发展成果,更应该勇敢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试试。
毕竟我们一无所有,反正输得起;
毕竟我们风华正茂,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性,不是吗?
我们的应试教育曾经缔造了一批高考状元,一度成为学弟学妹们敬仰的对象,学校招生的宣传实例。可有专家连续多年追踪后,遗憾地发现:当年的高考状元们没有一个成为了行业领袖。
所以,成绩好、学历高,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受的教育是成功的。
走出学校的大门,走上社会之后的发展,才是检验我们所受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