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经讲过一个幽默段子:如果你能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和“需求”,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这只鹦鹉称为经济学家了。由此可以看出,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学和经济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
互联网无孔不入,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人凭借它一夜成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因为它经营日益艰难,挣扎在破产的边缘。那么,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互联网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1∥供给﹤需求:产品为王
工业化初期,供给小于需求,这是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
福特发明了流水线作业,极大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使汽车走下神坛,成为普通百姓买得起的商品。T型车大行其道,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客户旺盛的需求。
提高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是福特的首要选择,而产品优化、多样化和产品创新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当时,福特的T型车只有一种颜色——黑色。当有客户提出,能不能让汽车多一些可供选择的颜色时,福特说:“你可以自主选择你喜欢的汽车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
2∥供给﹥需求:渠道为王
随着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流水线改进,供给不足的现象得到极大缓解。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成了企业关注的重心。这个时段,渠道为王。
曾经有一个时期,渠道商——国美、苏宁、沃尔玛、红星美凯龙……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这时,制造商的议价能力很低,要想进入渠道商的平台,要收租金、押金、占场费等各种费用。商超如果想搞一场促销,制造商就必须配合,给出一个它们认可的折扣价格。
3∥互联网:用户主权时代
清道光皇帝以极端节俭著称。为了节省,他只吃素菜不吃荤菜。尽管如此,他的每顿饭还是要花好几十两银子。
一次,皇帝和一位大学士闲聊,问到他吃的什么早饭。大学士答:“臣早上吃了4个荷包蛋。”
皇帝听了大吃一惊,在宫里一个鸡蛋要5两银子,他自己都舍不得吃,一个大臣能一餐早饭居然吃4个鸡蛋?!
道光批评道:“真是太浪费了,你这4个鸡蛋吃下去,岂不是20两银子就没了?朕都舍不得吃鸡蛋!”
大学士非常机敏,立刻猜测到其中有问题,九成是内务府的人搞的鬼。于是连忙对答:“陛下,臣吃的鸡蛋是自己家里养的母鸡下的,不是买来的,没那么贵。”
道光听了,这才怒气稍减。随之马上盘算起宫里也可以养母鸡节省开支,就下令去买母鸡。当然,一只母鸡也是花了好几十两银子才买到。
假如道光皇帝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会怎么样?他只需要百度一下,东城、西城、南门里、北郭村,甚至是日内瓦、马达加斯加的鸡蛋价格都会一览无余,哪个不知死活的小太监还敢在鸡蛋上做手脚?
4∥制造商:微创性创新 渠道商:颠覆性创新
一个完整的交易,是由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部分组成的。
我们逛商场或者上淘宝,浏览商品,比对价格,是信息流;下单,付款或者把钱通过支付宝转给商家,是资金流;商家把商品直接交给我们,或者通过顺丰快递交到我们手上,是完成物流。
互联网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消灭了信息的不对称,让价格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变得透明。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产能充足、信息对称的背景下,像福特那样一款黑色T型车卖出1500万辆的时代将一去不返。
作为创造价值的一方——生产商,无论是生产汽车的福特还是养鸡的农户,都必须瞄准市场,在产品规格、型号、功能、产量、批次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通过小步快跑的微创新,适应并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传递价值的一方——渠道商,显然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是一方。类似小太监靠垄断信息,或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把几个铜钱一枚的鸡蛋卖到5两银子的美好时代,恐怕永远不会再现。渠道商需要颠覆性的创新,将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对称,化劣势为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一面是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众传统商超巨头接二连三闭店,一面是阿里巴巴、京东、1号店等互联网商业巨头的迅速崛起。
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而且必将改变更多。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度的思考,在危险中寻找机会。既不囿于既有思维模式,走“反清复明”的老路;也不急功近利,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的边缘,走捞一把就跑的邪路。
(5商笔记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