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下去的时候,不妨看看史铁生

备受关注的胡鑫宇失踪事件,在2月初终于尘埃落定。在失踪106天后,胡鑫宇遗体被找到,江西省公安机关公布了调查结果:胡鑫宇死于自杀。而各方将胡鑫宇自杀的原因归结于精神压力过大。


自杀在如今社会并不是偶然事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百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


再加上那些遭遇突然打击陷入绝望而自杀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在内心悲伤无法排解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


那些逝去的生命让人觉得惋惜,如果他们在结束自己生命前,能读一读史铁生,或许能缓解、转变下内心的绝望,在觉得活着毫无意义时,能看见黑暗中的一丝微光。


史铁生,二十一岁双腿瘫痪,此后又罹患尿毒症。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起,疾病成群结队地入驻他的身体。看着自己残缺的身子,史铁生曾数次自杀,最后他捡起笔,在写作上碰撞开了一条路,成为当代优秀作家。


史铁生在其作品《自由的夜行》一书中,详细叙述了他生病的经过,以及在无数个日夜领悟出的活着的意义。这本书可谓是给那些仍处于迷茫、绝望的人带来了一些光亮。


01苦难降临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文章中,史铁生叙述了二十一岁失去双腿前后的详细情况。


他因为脊髓出现问题,住进了医院。刚住院时,他还抱有自己会好起来的希望,再加上病友们让他暂时转移了对自身疾病的关注,住院的期初,史铁生的心情还不算太糟糕。


然而,几个月过去,双腿不仅没好起来,肌肉还日甚一日的萎缩下去。不仅身体在变化,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也在残忍地提醒着史铁生,他的病没救了。


这个时候,医疗技术挽救不了史铁生,他便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曾有哲人说过: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


深以为然,不仅史铁生,我也曾亲历过这一切。当现实环境破灭了希望,人不得不寄托于那些虚空中的神灵,无论上帝也好,菩萨观音也好,还是画十字祈祷或烧香拜佛也好,无不是奢望奇迹出现,祈求各路神仙能挽救某人的性命。


史铁生曾希望上帝是在跟他开玩笑,也曾以赌博的方式养莲子,莲子能长出叶来就代表他能好。


但人在注定结局的悲难面前,无能为力。


史铁生最终还是失去了双腿,再也无法站立起来。


春天来了,他只能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桃红柳绿,望着鲜花绿树丛里漫步的年轻人,甚至也羡慕一个在草地上散步晒太阳的耄耋老人,只因为这位老人能将脚踩在柔软的草地上,而他甚至已记不起,当初自己踩在大地上是什么感觉了。


这样的活着,其实比死了还难受。史铁生试图自杀好多次,但最终还是选择活下去。


是什么支撑着他活下去呢?有朋友的友谊,也有来自大夫的启悟。


史铁生失去双腿后,无论在乡下,还是在城市的同学,每逢探视日必会去看望他,给他带来外界的消息,带来欢乐和安慰。


而史铁生的主治大夫告诉他,死亡是所有人的归途,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了他指引,虽然他在后来并没打消过去死的念头,但在活着的每一天,史铁生还是尽量去做些事,做的事多了,便有了活的价值感和兴致。


02停止抱怨,接受命运


生命的本质是接受。史铁生在命运突变之际,也曾冤屈、愤怒过,他一遍遍地问苍天,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上天要跟他开这样一个玩笑,为什么要让他从此无法行走。


没有人给他答案。


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如果不接受,那么心便一直不甘,一直抱怨。既然已成不可更改的事实,不接受不甘心也无济于事,与其让负面情绪一直缠绕自己,倒不如默默吞下这个打击,寻找另一条出路,看自己最终会怎样。


不知谁说过,既然无能力离开,那就要么接受、要么默默提升能力,抱怨是最无济无事的。


《复盘高手》一书作者郑强也说,抱怨会产生一种能量,而能量是可以叠加的,负能量增多会造成人思考的狭隘与偏激。抱怨还会让人形成一种受害者思维,人会变得敏感、愤世嫉俗。


我现在也是这种状况,干着不喜欢的工作,而又无力离开。十来年了,一直如此,也一直抱怨。现在也想通了,既然自己离不开这份工作,那就闭嘴默默接受,接受它的规则,静静培养离开它的能力。


命运的安排或许有其意义,就看自己能否想透彻。命运赐予的苦难,说不定就是改变自己的契机。自古有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也就是说,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必先给他降临一系列苦难,使他受尽困苦,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


史铁生起初也不明白为什么上天会给他如此苦难,日思夜想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但在死去之前,还活着就得先想办法填饱肚子。


他尝试过多种工作,最后选择写作,在写作上获得成就之后,史铁生才明白上天赋予他苦难的意义。原来,他可以用一支笔向世人输送价值,他的存在并不是毫无意义。


03写作是宿命


如果没有降临于身的苦难,史铁生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如今世上也少了一位作家。他在悲伤中释然,在痛苦中劈开一条路,成为无数人的励志榜样。


拿史铁生的话来说,他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可这个“业余”却在写作路上获得无数荣誉。如鲁迅文学奖,青年文学奖、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等等。


我几年前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开头勉强看了一下,便看不下去了,觉得有点枯燥。而隔了几年再来看,才觉得他的文字之优美。


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作者描写了几样事物: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到处的野草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等等。


虽然并没有直接说这个古园的破烂,但这些事物处处都突出古园的破旧荒芜。


史铁生在残疾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而与他同龄的伙伴,正开始大好的、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无处可去的他只好每天耗在这个古园里,满园弥漫的荒芜,更突显出史铁生的孤独。


园子虽然废弃,但并不影响那些小昆虫在里面逗留,史铁生描写这些小动物,也很有画面感。


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这些昆虫的状态如画面一样,在人的脑海里形象生动起来。


不能不说,史铁生的观察细致如微,无论静态还是动态事物,他对它们的描写传神而又不落窠臼。


如果史铁生双腿没有瘫痪,他就不会每天摇着轮椅去古园里透气,也就不会留意身边的这些事物。正所谓,苦难也是财富,所经历的一切都不会是白白经历。他所见的所想的所开悟的,都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下了素材。


写在最后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谁是容易的。史铁生在残疾之后又身患绝症,却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而我们手脚健全的人,好好活着岂不是比他更容易?


卓别林说:“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就算自己对这个世界实在无生可恋了,也不妨听听卓别林的,反正死是早迟的事,再多活几天也没什么关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