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第 1 周 :2020年 11 月 2日 ——2020年 11 月 8 日
健康
1. 走路
2. 屏幕使用时间
本周平均 5 小时 9分钟,比上周上升12 %
3. 冥想
4. 素士,上周平均 95 分
5.面膜
6.泡脚
7.早起
娱乐
《跑男》
《新歌声》
《吐槽大会》
朋友与重要他人
跟崔姐聊宝宝断奶
丛丛医生
晓颖姐回顾富兰克林品德践行群
家庭
1.给宝宝断奶
2. 家庭断舍离
3. 抚触按摩
4.绘本故事《小鸡球球》
5.给婆婆买手机壳
6.家庭烹饪
7. 做新辅食
8.下厨房打卡
9.家庭断舍离
10.了解教育金
个人成长
1.听书: 《五号屠场》《安慰剂效应》《猿猴的把戏》 《黑金世界》《共同基金常识》《傅雷家书》 《海权》《上帝的手术刀》《小岛经济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自贡商人》《身边的金钱心理学》《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奥斯卡•王尔德传》《理性的非理性》《人体的故事》
2. 007作业提交
3.新课程《汤君健·给中层的管理课30讲》。
自我实现
1. 读书:《一年顶十年》
2. 滴答清单使用情况统计
3. 得到学分 822 分
4. 周总结
5.月总结
6.妈妈群每日分享
7.这种重点关注辅导员工提升工作,对各自工作又做了重新梳理,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职业范围!
【反思】
今天跟珊珊聊,跟闺蜜吃饭,觉得其实自己现在吃的苦都不算苦,比起她们我都不算什么,想想自己是幸运的,还不够努力,继续加油,咬牙坚持下去!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安慰剂效应》
“六步疗愈法”,就是靠这个方法,她治愈了自己。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步是相信自己可以疗愈自己。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相关数据都说明,如果你被负面的、自暴自弃的观念影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影响你的自愈能力。冥想就是很好的疗愈方式,如果你是病人,想象一下自己健康的样子,越具体效果越好。需要的话,还可以查阅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相关资料,这样你就知道病变器官健康时的样子,尽可能地发挥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等各方面的想象力,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节,让详细的画面帮助大脑吸收新的观点进入潜意识。
同样重要的是,要做自己大脑的守护者。作者提醒说,我们在大脑中应该专注于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因为潜意识不能理解否定,当你告诉你的大脑“我不相信我会抱病终生”,它听到的就会是:“我会抱病终生”。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大脑强调“我会更加健康”。
第二步,找到恰当的支持。这里说的恰当支持,不仅仅指你身边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你的医护人员。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当你相信你的医生会解决掉你的问题,心里一放松,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作者曾提到她以前的患者,由于她当时每天工作量巨大,当这位病人想跟她聊一聊自己的感受时,她的手却一直放在门把手上,这让病人完全失去了倾诉的欲望。直到作者换了新的工作,有时间和每一位病人深聊一小时,她才发现,尊重患者,对于治疗是多么重要。
当然了,我国的条件可能并不允许,但最重要的不是谈话而是信任,就像你排好几天队才拿到的权威专家号,效果也同样显著。这里起作用的就不是医生耐心的谈话,而是病人对于专家的信任。
接下来说说第三步,倾听你的身体和直觉。说实在的,没有人能比病人自己更了解病人的身体。身体会告诉你它所需要的一切,作者把这称为“内心指示灯”。比如对抽烟人士来说,连续咳嗽就是身体在提醒你,你该戒烟了。
作者说,我们不应该非要等到身体罢工才肯去听它的抗议,生理症状会在身体和内心指示灯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如果你一直忽视这个声音,就会失去最好的疗愈期。
第四步,诊断疾病的根源。没有人不痛恨生病,但作者却认为“疾病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因为当我们在寻找病因时才会客观地审视我们的生活,这才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我们生活中的漏洞。那怎么才能找到产生疾病的根源呢?
作者独创了一个健康模型——整体健康界标。这个健康模型和以往不一样的是,以前的模型大都是用饼图或金字塔图来表示,但作者始终觉得不够贴切,直到作者在海滩上看到用一堆石头堆起来的路标,她发现,这些路标既可以稳固到承受住海浪的冲击,但又脆弱到你动了一颗石头的平衡,整个界标都会倒塌,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强大、又极容易失去平衡。
所以作者把整个健康状况比喻成一堆垒起来的石头,最上面也是最不稳定的石头就是身体健康,下面依次是心理健康、环境、工作与生活目的、社会关系和内心指示灯等等因素。下面每一个因素的稳定都会影响最上面的身体健康,而这一堆“石头”被“治疗泡沫”所包围,这些治疗泡沫分别是爱、感恩、服务以及快乐,它们是所有事物保持平衡的黏合剂。
石堆加上治疗泡沫构成的整体就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指向标,因此叫做整体健康界标。所以诊断自己的第四步就是每周都花时间标记一下这些石头,看看哪块石头是你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又有哪些石头是你每天都跳过的?它们很可能就是你产生疾病的根源。
而第五步,是为自己开具处方。当你生病时,医生可能会给你一个详细的治疗方案,但如果你疾病的根源是孤独、抑郁或工作压力,那么再详细的治疗措施都只能暂时缓解病情。所以为了让你避免周而复始的生病状态,你必须解决你生病的根源,同时聆听内心指示灯,让它帮助你选择适合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医学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
而且,为自己开具处方的首要条件是,你要记住,你才是身体的主人,你应该成为康复过程中的全职搭档,医生只是被你授予了治愈你的权利,所以他会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检查和药物,但是要由你来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这些药物或手术,这才是自己给自己开具处方的意义。
最后一步就是对结果放手。作者虽然靠着这个方法疗愈了自己,但她忍不住想,如果她早点发现这个事实,早点让父亲改变心态和生活习惯,她的父亲还会因病去世吗?可能会,但也可能不会,毕竟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不确定性。作者有个病人患有20年的慢性病,经过三个月的定期会面后,她的病痊愈了,作者很激动,因为她的治疗方法生效了。然而当这位病人发现自己仅仅凭心理力量就能治愈疾病,她却为此浪费了整整20年时间!于是她抑郁了,尽管身体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她每天却几乎无法起床。这个结果让作者不胜唏嘘,其实自愈最重要的就是放松,如果执着于结果,心理怎么会放松呢?
【学习笔记】
《上帝的手术刀》
第一个问题,基因编辑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非常简单,三步就可以了:先定位,再剪切,最后缝合。这其中,定位是整个精确基因编辑技术的重点。
但当人类第一次聚齐了三件工具,基因编辑技术并没有突飞猛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基因编辑技术有什么难点。和其他技术进步不太一样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几乎没让技术瓶颈卡住过,反而是人的因素作用比较大。比如,锌指核酸酶之所以没在历史上大放光彩,就是因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居然默默包揽了所有跟当时核心技术有关的专利和人才,这次的垄断延缓了整个基因编辑领域的进步。
最后,我们又谈了关于这个技术的未来。王立铭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要评估每件事的风险和收益,不要因为某个细节,而影响了对情况整体的判断。评价一个新技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随意判定一个新技术是好是坏。
技术和基因突变其实很像,它们都是中性的。我们知道,基因突变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但是一个突变到底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我们可能不能马上判断出来。比如导致镰刀型贫血症的基因,这个基因突变会让患者非常痛苦,那它就是有害基因吗?但科学家发现,在医学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人的祖先就是靠这个基因来抵抗疟疾的。那你说这样的突变有用没用?是好还是坏?
【学习笔记】
你或许听说过一个经济学定律,叫“规模报酬递减”,说的是,当厂商规模大过一定程度时,由于它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生产效率会逐渐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典型思路是改善管理或组织方式。当时的自贡商人,采取的也是这个思路。
在反复试错之后,他们发现,有两个地方特别适合凿井,分别是自流井和贡井,井里打出来的卤水咸度很高。“自贡”这个后来诞生的地名,正是自流井和贡井的合称。
【学习笔记】
学步车不好,不要给孩子用学步车!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运动系统的发展是充满了试错和适应的,我之前也说过,因为孩子在不断成长,所以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不一样,孩子就需要从大量不同的试错练习中来学习,来发展适应新的动作的能力。而学步车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平衡,然后站立行走的机会,因为学步车会给孩子虚假的平衡感刺激。
这也就是说,宝宝明明平衡能力还不强,肌肉还没有发育到能够支撑走路的那个程度,但是他在学步车的帮助下,却可以到处走了,这就给了他大脑一个错误信号,认为自己平衡感已经可以了,足够应付各种问题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孩子自己学走路,哎呀不好,要摔跤了,他手脚乱动,最后勉强站稳了也好,摔了一跤也好,大脑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对自身平衡感、对重力的判断,手脚和身体的协调,对做不同动作的后果的预估,这些锻炼机会都能用来帮助他的大脑在下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的调整,这种不断地适应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所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学走路,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是对运动系统和大脑认知的锻炼机会。
可是如果用了学步车呢?那就不同了。站不稳时,扶一下学步车就好了,可是,这样大脑还怎么学习呢?大脑反而是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学习了错误的走路方法。当孩子失去平衡,他第一个想法是扶一下学步车,而不是靠自己身体来调整。所以如果用了学步车,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运动系统和大脑认知的锻炼机会。
当然,学步车除了阻碍孩子的平衡能力发展,还会阻碍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比如孩子过于依赖学步车,学会了不正常的走路姿势,腿部肌肉也得不到适当的锻炼。研究也发现,那些用了学步车的宝宝,不但没有学会早点走路,有的走路反而晚了。具体来说,就是学步车用得越多,就越糟糕。如果一天用一小时学步车,走路时间也不会比其他宝宝快,如果一天用两个半小时的学步车,那就糟了,反而走路比其他宝宝晚了。
而且,你想一想,学步车也不安全。它会给孩子一个虚假的感觉,就是我会走路了,结果孩子扶着学步车到处走,就更容易出事。一方面,学步车翻了,它不像孩子自己学走路摔一跤,摔到地上可以再爬起来,学步车很容易压到或者磕伤孩子,而且由于孩子那时候其实还不会走路,一般会摔得更重,孩子的骨骼和肌肉也没有发育到位,就会受更重的伤。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安全边际在哪,你就不会去过于危险的地方。如果学步车给了孩子虚假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容易扶着学步车走到危险的地方去,比如楼梯。正常孩子学会走路后,看见楼梯,会小心翼翼地慢慢爬上去,或者身体朝后慢慢地爬下来,但是如果是用学步车,他很可能就低估了这里面的难度,扶着学步车就过去了,那就非常危险了。
所以,我要警告各位家长朋友的是,千万不要用学步车,这个不但会带来危险,而且还会阻碍你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因为无论是前庭系统,还是大脑的运动中枢,都得不到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个学习的机会对他的发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