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报喜不报忧”?

“你会和父母分享生活中的不如意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会。

“别人家的孩子”太强大,实在不想继续被打击

(文章来源于网络)

成年的子女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明明已经成年了,工作了,经济独立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了,甚至自己也为人父为人母了,然而在父母眼中,子女就是一个永远不懂事,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做事的小孩,他们得为子女的一切操心,哪怕子女也成了父母,他们还像对待一个6岁的孩子一样对待他,还像过去一样,处处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对自己的子女处处挑剔。

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存在过。有时候“TA”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比如“王阿姨家的女儿”,“李叔叔家的儿子”;有的时候,“TA”仅仅是一个符号,存在于父母话语中,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听话,怎么就你这么让人不省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

有网友发微博写道,“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追求独立自由,不想再回到父母的“羽翼”之下

(文章来源于网络)

生活即便一帆风顺,事业小成,也会天天收获父母的念叨xN,哪里敢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告诉他们呢?身处异乡的人就更不敢向父母诉说生活中的烦恼了,一来是怕父母担心,二则害怕父母听到自家“宝贝”受了委屈,就要强迫让子女放弃工作事业恋人,回到父母身边。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包容是伟大的,然而这种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的分离。“分离焦虑”的父母,打从心底不愿相信子女能一个人生活。

子女的报喜不报忧,潜意识里是希望父母能承认他们的独立,让他们可以放心,然而很多时候,这反而造成了父母的焦虑。听着孩子们千篇一律的好、很好、非常好,没有任何的负面消息,会让他们觉得必定是子女隐瞒了困难,甚至怀疑子女在外发生了“惊天危机”才不敢告诉父母。于是,反复询问子女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又会激起子女的反感,更不愿与父母沟通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上升为家庭冲突。

沟通小技巧

(文章来源于网络)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更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支持之一,带来持久的温暖,安全,以及面对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没有一个人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麻烦,没有谁是永远的“孤胆英雄”,长期报喜不报忧,遇到困难自己死撑,何尝不疲惫呢?

尝试以讲故事,谈趣事的方式和父母讲讲生活、工作上的小风小浪,重点是突出自己是如何机智地搞定了这些困难,让父母知道并非是你刻意隐瞒困难,而是目前的风浪都不在话下,并且还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遇到处理不了的大问题,必定会向父母求助,请父母出主意”,父母既了解了你的生活情况,又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焦虑的情况自然下降了。

过一段时间,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父母的唠叨和挑剔也变少了,家庭更和谐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回顾、总结(六) 一、如何在8小时内处理多项任务?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映入脑海的首先是高效的在多项任务之间穿...
    寒冬之城阅读 3,126评论 0 0
  • 我不愿意被救赎。 沙卡的救赎讲的是沙卡因为父母感情破裂,从此坠入黑暗,并最终在19岁那年,带着满腔的愤怒与绝望,因...
    王果果7阅读 4,1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