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了2小时,读完了一本小书,读后的感受和另一本书《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内容很简短却传递出来很多的信息。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也和文中的主人公约翰一样曾经面临着人生的迷茫和困惑,拥有MBA学历并拥有很好的工作的他,32岁毅然决然辞职带着妻子踏上全球之旅,历时9个月,7万公里,在回到美国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这本书,并且是自费出版,没想到这本书一经出版,便畅销国内外,并翻译成39种语言。
约翰在一次度假时漫无目的开车出行,带着烦躁的心情出发,遇到高速堵车后,他观察行人与他一样,都在行色匆匆、带着戾气、不停的抱怨,他改道在深夜里走到了一家咖啡厅,点了很多东西。在这里他遇到了老板迈克、服务员凯茜和顾客安妮,在与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是一本心理学自助书,用故事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必须进行思考,否则也只是一则故事而已。
回到故事中,约翰坐在餐桌前,打开菜单,有三句话跃入眼帘。
1.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2.你害怕死亡吗?
3.你满足吗?
约翰很奇怪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在凯茜引导的过程中,菜单上的第一个问题突然变成了: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小的时候就有了答案,有些人在中年时找到了答案,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找到答案。当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真正存在的意义时,就会不情愿的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永远没有办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也不会开心。
如果有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就会为了这个意义做任何事情。存在意义(Purpose ForExisting)',我们简称其为‘PFE'。
凯茜讲起了她自己的经历:在一次潜水时她遇到了绿海龟,她追随海龟游一会儿,发现根本无法追上它,她很困惑,第二天她又回到海里期待再次见到绿海龟,很幸运,她看到了另一只绿海龟,这一次她又追随它向不同方向去游,很快她超过了绿海龟。回到陆地上,她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启事:“海龟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无法追上它,就是因为我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
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在我的人生中,那些想要消耗我注意力、精力和时间,但与我的PFE并不相关的人、活动和各种事物,就是涌向岸边的反向海浪。而能帮我成就PFE的人、活动和事物,就是涌向大海的正向海浪。因此,我在反向浪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留给正向浪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实践:记录自己的时间应用,看自己一天中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目标无关。
另外安妮提到人们因为过度消费而带来的恶性循环。她提到了广告的意图,就是要传递给你一些信息,目的是为了让你相信,只要你拥有某个产品或服务,你的人生就能圆满。
然后人们开始消费超过自己需求的物品,为的是满足和奖励自己的,接着再去加班工作去支付购买不必要物品的账单,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从此人们没有更多的选择权,不能放弃工作和加班,因为要满足自己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所以控制消费、存钱是给自己底气,为了让自己未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权。
另外在选择购买物品前,先要问自己,拥有这件物品是否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圆满,而不是广告中告诉你的是否圆满。
一直以来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了影响我的行为,比如践行的阅读、极简生活、断舍离、记账、存款,当我在进行这一切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一些东西,找到我与物品、与内心、与金钱的一些关系。而重新回想过去的一些过度消费的行为时,才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当我们对自己不满的时候,就会去用购物的方式去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缺失,这也是内心力量不足的表现。从而再去忙碌工作,导致生活、健康、关系失去了秩序,赚钱的目的变成了购物,再去填补内在的空洞。
第二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这个问题阐述的不多,重点在于,如果你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每一天都是做着与自己的目标相关的事情,那么当有一天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还会害怕它吗?(就象商人和渔夫的故事)
真正投入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每天都是活力满满、激情四射,他们会将自己要达到目标告诉给身边的人,仿佛被幸运女神眷顾一样获得他人的帮助。这里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当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告诉给10个人的时候,这10个人会很愿意将他要实现的目标分别告诉给另外10个人,因为他的身上充满了人们羡慕和想要的激情和热情。
这里最难的部分就是找到自己的PFE,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都是独一无二的。
行动的开始:
1.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每天都要接触一些从未接触的新事物。
期待我能慢慢的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用自己的余生去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