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做哪3件事,可以让自己终身受益?

普通人做哪3件事,可以让自己终身受益?

一个读者,昨天约了我的文字交流。

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感觉自己快废了。

我一般不先搭话,等他自己把话说完。

他说,我每天都很努力,真的,比我身边所有同事都努力。

别人刷短视频,我在看行业报告。

别人下班打游戏,我在听付费课程。

别人周末睡懒觉,我早上六点起来背单词。

我买的书,堆起来比我还高。

我关注的大佬,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我以为,只要我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可结果呢?

三年了,工资没涨多少,职位没动一下。

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像个垃圾场。跟人聊天,想说点有深度的,结果张嘴就是“我听谁谁谁说”,“某某书里讲”,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话。

他说,最可怕的是,我越来越焦虑,看什么都焦虑。

看到别人搞副业赚钱了,焦虑。

看到别人升职了,焦虑。

看到一篇讲35岁危机的文章,能焦虑得一晚上睡不着。

我感觉自己像个陀螺,被一根看不见的鞭子抽着,转得飞快,但始终在原地。

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是不是努力错了方向?

我看完他发来的一大段文字,没有直接回答。

我给他打了一行字:

你先别急,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院子里,有一方小池塘,养了几尾锦鲤。

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

听人说,鱼得喂好的,我就买最贵的鱼食。

听人说,水要干净,我就天天换新水,恨不得把池底刷得锃亮。

听人说,水里得有活物,我就捞了很多田螺、水草扔进去。

结果你猜怎么着?

鱼,无精打采,病恹恹的,甚至死了两条。

水,看起来是干净了,但第二天就变得浑浊不堪,腥味很重。

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这么“努力”地对它们好,为什么结果却越来越糟?

后来,我请教了一位当地养了一辈子鱼的老先生。

老先生看完我的池子,只说了一句话:小伙子,你这不是在养鱼,你是在折腾鱼。你是在用你的‘以为’,去对抗一个鱼塘的‘规律’。

他告诉我:你天天换新水,破坏了水里最重要的东西一一硝化系统。你看不到它,但它才是维持水质清澈的根本。没有这个系统,你换再多水都没用,水只会“死”给你看。

你喂最贵的鱼食,鱼根本吸收不了,多余的饲料沉在水底,成了污染源,败坏水质,喂出了病。

你扔进去的水草和田螺,跟鱼的生存习性是冲突的,它们在互相争夺氧气和空间,把一个本来可以很和谐的小生态,搞成了“无间道”。

那天下午,老先生跟我聊了很多。

我才恍然大悟。

我之前所有的努力,看起来都很勤奋,但都是在“表象”上做文章。我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我懒于去了解一个池塘真正的“运行规律”。

我对那个小伙子说,你现在面临的困境,跟我当年那个鱼塘,一模一样。

你以为的“努力”,就是不断地往脑子里“加东西”。

看书,听课,刷资讯……就像我当年拼命地换水、喂食、扔水草。

你做的都是加法。

你觉得只要加得够多,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但你从来没想过,你的大脑,也像那个鱼塘一样,它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一个能自动过滤杂质、分解废物、把外界信息转化为自身营养的“认知系统”。

没有这个系统,你学的东西再多,也只是一堆未经消化的“精神饲料”。

它们不会滋养你,只会在你的脑子里腐烂、发酵,最后把你变成一个装满了“知识垃圾”的焦虑综合体。

你不是笨,你只是用错了力。

你不是不努力,你是"努力的姿势"不对。

普通人想改变命运,摆脱日复一日的内耗和瞎忙,其实不需要懂那么多高深的道理,也不需要认识多少牛逼的人。

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做好三件事。

这三件事,就是帮你从零开始,构建起你大脑里那个强大的"认知生态系统"。

只要你坚持做,一年就能看到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件事,可以让你受益终身。

第一件事:思考,重建

你的"大脑操作系统"

我问那个读者,你觉得,人跟电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他说,人有感情,有创造力。

我说,对,但还有一点更根本。

电脑的操作系统,是出厂预装的,除非你自己主动升级,否则它一辈子都不会变。

而我们大多数人,从出生到三十岁,甚至一辈子,都在用一套“默认出厂”的大脑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是谁给你装的?

是你的原生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文化传统……

它会给你预设很多“程序”。

比如:你必须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算成功。30岁前必须结婚生子,不然就是失败者。稳定大于一切,别瞎折腾。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低调。

这些程序,在我们年幼无知时,保护了我们,让我们能快速适应社会。

但随着我们长大,世界在变,我们自己也在变,这套“默认系统”就开始落后了。

它会变得卡顿、死机,甚至跟我们想装的“新软件”(比如创业、发展副业、活出自我)完全不兼容。

于是,冲突就产生了。

这个冲突,就是你一切焦虑和内耗的根源。

你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我想去闯一闯,过不一样的生活。

另一个说,你疯了吗?安安分分待着,别作死。

就像你用Windows 98的系统,想去运行一个2025年的大型游戏,结果只有一个:崩溃。

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学新东西,而是停下来,给你的大脑,重装一个强大的、属于你自己的操作系统。

这个过程,就叫“思考”。

真正的思考,不是想“午饭吃什么”,也不是想“老板为什么又骂我”。

那是“念头”,是情绪,是未经处理的“数据流”。真正的思考,是“关于思考的思考”,是“元认知”。

是你跳出你自己的脑袋,像一个程序员一样,去审视你大脑里那些“默认程序”,然后问自己:

这个程序,是谁给我写的?

它在今天,还有效吗?

它是在成就我,还是在限制我?

如果我卸载它,会发生什么?我能用什么更好的程序来替代它?

比如,审视“稳定大于一切”这个程序。

你会发现,在父辈那个年代,它是对的。一个铁饭碗可以吃一辈子。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追求所谓的“稳定”。

你看,通过思考,你就完成了一次“系统升级”。

这种思考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它需要一套强大的工具箱,一些锋利的“思想之刀”,来帮你剖开现象的表皮,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些工具,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已经帮我们总结好了。

它们叫“思维模型”。

比如,马斯克用的“第一性原理”,让你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伪装,直达问题的核心。

比如,巴菲特用的“能力圈”,让你知道什么仗该打,什么钱不该赚,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

比如,查理·芒格推崇的“逆向思维”,让你从“如何才能失败”出发,反向推导出成功的路径。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认知手术刀。

我花了很多年时间,去学习、实践、验证了上百种思维模型,最终,我把其中最核心、最强大的50个,打磨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升级手册”。

写了这本30万字的电子书,取名为《格物心法》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源。

这50个模型,就是你探究万事万物背后规律的50把钥匙把钥匙。

它不是教你具体的“知识”,而是教你“如何思考”,是帮你建立思考的“骨架”。

有了这个骨架,你才能真正地“站起来”,

而不是趴在地上,被各种信息洪流冲得东倒西歪。

这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先停下来,磨好你的刀。

否则,你越努力,只会伤自己越深。

第二件事:读书,为你的“新系统”注入高质量“燃料”

他说,我懂了。我要升级我的操作系统。

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看很多关于思维模型的书?

我笑了。

我说,你又掉进老坑里了。

我问你,一台顶配的电脑,装了最新的系统,但你不给它接电源,不给它输送数据,它能干什么?

什么也干不了,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

你的新“思考系统”,就是这台顶配电脑。

而“读书”,就是给它接入高压电、输送高质量数据的过程。

但问题又来了。你以前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没用?

这就回到了我那个鱼塘的故事。

你以为读书就是把“文字”看进眼睛里,就像我以为养鱼就是把“鱼食”倒进池塘里。

你错了。

无效的读书,比不读书还要可怕。

因为它不仅浪费你的时间,还会给你一种“我在进步”的错觉,

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读书爱好者”:一年读200本书,

热衷于在朋友圈打卡。

但你问他任何一本书的核心观点,他都说不出来。

他只是在“收藏”书,而不是在“吸收”书。

还有的人,热衷于读各种畅销书、机场读物。

今天学“3分钟搞定人际关系”,

明天学“5个步骤实现财富自由”。

这些书,就像是精神领域的“甜味剂”,

吃的时候很爽,感觉很嗨,但毫无营养,

只会让你越来越浮躁。

就像你给你的新电脑,喂了一堆病毒文件和垃圾邮件。

再好的系统,也会被拖垮。

那么,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读书?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看”的动作,

而是一整套复杂的“生态流程”。

就像那个鱼塘,它需要有分解系统、过滤系统、循环系统……

一个健康的读书生态,

也至少包含五个环节:

木(选书):你怎么知道该读什么书?

如何像一个老道的猎人,在茫茫书海中,

找到那些能给你提供最大营养的“知识母树”,

而不是在一些“知识灌木丛”里浪费时间?

火(读书):你怎么把书里的白纸黑字,

转化为你脑子里的能量和火焰?

如何与作者进行灵魂对话,

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

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

用作者的矛,去攻作者的盾?

土(用书):你怎么把学到的知识,

跟你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连接?

如何让知识“长”在你的血肉里,

变成你解决问题的武器,

而不是只停留在脑子里的“装饰品”?

金(记书):你怎么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笔记不是抄书,而是“炼金”。

如何把一本书的精华,提炼成几张卡片,

铸造成你的“思想兵工厂”,可以随时调用?

水(传书):你怎么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教是最好的学”,这个过程,

会逼着你把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透彻。

这也是知识“复利”的开始。

你看,这五个环节,相生相克,缺一不可。

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大多数人读书没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只做了“火”这一环,

甚至连“火”都没点燃,

只是用眼睛“滑”过文字而已。

这个系统,不是我发明的,

它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我只是把它提炼、总结了出来,

并融入了我自己十多年来的实践心法。

最终写了一本40万字的电子书,

取名为《五行读书方法论》这本书,

就是要帮你彻底颠覆过去那种“无效阅读”的模式,

在你的大脑里,建立起一座高效的“知识转化工厂”。

它会教你,如何像一个战略家一样去选书,

像一个炼金术士一样去读书,

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去用书,

像一个将军一样去管理你的知识兵工厂。

当你的“思考系统”《格物心法》这个骨架搭建起来之后,

《五行读书方法论》就是帮你向这个骨架里,

源源不断地填充高质量血肉的法门。

有了骨架,有了血肉,一个全新的你,

才算初具雏形。

第三件事:写作,倒逼你的“认知”发生聚变

他说,我全明白了!

先用《格物心法》重建我的思考框架,

再用《五行读书方法论》去吸收高质量的知识。

这样一来,我就能不断成长了!

我回了他三个字:还不够。

他愣住了,这还不够?

我说,这只是完成了“输入”和“处理”的过程。

你现在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闭关修炼了绝世内功(思考),

又吃下了无数天材地宝(读书)。

你感觉自己内力充沛,天下无敌。

但是,如果你从来不下山,从来不跟人过招,

你的武功,就永远只是“你以为的武功”。

一旦遇到真正的对手,你可能连一招都使不出来。

这个“下山过招”的过程,就是第三件事:写作。

一听到写作,很多人就头大。

“我又不是作家,我文笔不好,我写给谁看啊?”

这是对写作最大的误解。

我说的写作,不是让你去当文学家。

我说的写作,是普通人能做的,最强大的“认知聚变”工具。

什么叫“认知聚变”?

就是把你脑子里那些松散的、液态的、甚至气态的知识和想法,

通过“写作”这个高压锅,强行压缩、固化,

最终形成像钻石一样坚硬、璀璨的“思想晶体”。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一个道理,你感觉自己懂了,但让讲给别人听,就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这说明你根本没懂,你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觉层面”。

而写作,就是逼着你,把这种“感觉”翻译成精确的、有逻辑的、别人能看懂的文字。

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思想里的所有漏洞、矛盾和模糊地带。

你不得不去查更多的资料,做更深的思考,把逻辑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来。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

但也极其有效。

每一次成功的写作,都是对你认知体系的一次“暴力升级”。

你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没人看,没关系。

那个副产品,也就是这篇文章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你脑子里的“操作系统”和“知识体系”,被你亲手“焊接”在了一起。

它们真正成了你的一部分,谁也拿不走。

这,是对内的价值。

写作还有对外的价值。

当你持续地把你思考的结晶写出来,分享出去,哪怕只是在一个小小的账号上。

你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到那些跟你同频的人。

你会开始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你会发现,你的文字,可以帮助到别人,可以给别人带去启发。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正向反馈。

更直接的,你的文字,可以变成钱。

广告、赞赏、付费阅读、课程、咨询……

这一切,都是你通过写作,创造了价值之后,自然而然的回报。

这会形成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

思考,让你看得更深。

读书,让你变得更厚。

写作,让你变得更强,

也让你的价值被世界看见。

你看,这三件事,构成了一个从“输入-处理-输出”的完整闭环。

它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完全靠自己掌握的,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人生逆袭算法”。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这个算法最真实的写照。

我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过人的天赋。我只是安安静静地,日复一日地,践行这三件事。

我把我在写作这条路上,

从一个小白开始,如何定位、如何写出爆款、如何构建体系、如何通过写作实现财富自来的所有心法、技巧和踩过的坑,

毫无保留地写了一本40万字的电子书,

取名为《五行写作方法论》它不是教你华丽的辞藻,

而是教你如何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

去打造你的“文字产品”。

如何让你的思想,既有“金刚手段”的锋利,又有“菩萨心肠”的温度。

如何让你写的每一个字,都能为你的个人品牌和个人价值服务。

这三本电子书,《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共110万字,是我过去十年人生实践的全部心血。

我称它们为“认知跃迁三部曲”。

《格物心法》是“道”,是根本的操作系统。

《五行读书方法论》是“法”,是输入和内化的法门。

《五行写作方法论》是“术”,是输出和创造价值的兵器。

道、法、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它们不是三本孤立的书,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可以让你从根本上重塑自己的“人生操作系统安装包”。

我对那个读者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焦虑,也不是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风口。

而是静下心来,像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样,老老实实地,从思考开始,到读书,再到写作,把这三件事,融入你的每一天。

就像我当年对待那个鱼塘一样。

先别管鱼,先花心思,去建立那个看不见的“生态系统”。

过程可能会很慢,甚至很枯燥。

但只要你坚持下去,半年,一年,你再回头看。

你会发现,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

你的内心会变得笃定,因为你知道了万事万物运行的底层规律。

你的眼界会变得开阔,因为你学会了如何从人类智慧的源头汲取营养。

你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你拥有了创造价值、链接他人的能力。

到那时,财富、机会、人脉,都会像那池塘里自由生长的水草一样,不请自来。

因为,你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本身。

一个健康的生态,自然会吸引万物来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