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中,有一篇胡适的文章,题目是《差不多先生》。
讲的是姓差名不多的一位先生,他认为红糖白糖,山西陕西只隔一字,是差不多的,甚至以发车时间八点三十和八点三十二也是差不多,来推卸误点的责任。
后来,更是因为医人和医牛的敷衍态度,而让自己丧了性命。
最讽刺的人,因为他的马虎不认真,不计较,有德行,人送雅号“圆通大师”。
生活中,这样的差不多,马马虎虎过得去的先生太多了。
从其本身源头分析,这种马虎差不多的态度,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一件事情,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使自己满意,又使别人满意呢,假如连你自己都觉得有缺陷,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又怎么能使别人满意呢?
差不多先生真不知道红糖和白糖味道的区别吗?山西和陕西地理位置上的区别吗?他只是觉得无所谓,正是这种无所谓对错的观点,深入骨髓般,最终才误了性命。
我记得有次我新换了工作,当我对工作渐入佳境时,我发现前任同事给我留了一个大坑,每个月的销售分析表上,有些数据竟然不能和上个月相关数据衔接,面对着庞大的数据库,我在想,怎么办呢,是将所有的数据重新清理一遍,还是继续前任同事留下的错误数据,年底数据异常,怎么说,就说是前任同事的错?毕竟已经快到年底了。
无论是因为有强迫症在作崇,还是因为完美主义的心态促使,我还是决定,每天利用下班后的两三个小时,将数据库重新疏理一遍。
我知道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并不一定能体现出极大的利用价值,但是它既然被要求出现,那么我就应该保证它的正确性。
有同事笑我傻,我不说话,傻就傻吧。
至少,在我的认知里,我在我能力范围内,极力将事情以完美的形态展示出来, 我过了我自己这一关,我问心无愧。
这应该是世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可惜总是有人遗忘。
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的第二步,就是时刻将自己置身于空杯状态中,并极力去填满。
看过一篇关于认识升极的分析,文章说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1,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2,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思想,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3,知道自己的知道(抓住事情的规律,提升自己的认知)
4,不知道自己的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识的最高境界)
据说95%的人都处在第一种状态中。
像差不多先生这种状态,即不属于第一种也不属于第二种,而是介乎二者之间。
工作上,我知道我处理得不够完美,我知道有的细节有待改进,可毕竟我已经做了“完成”的整个流程,至于不完美的细节,至于隐藏的种种麻烦,到时再说吧,自有人收拾,这种掩人耳目般的做法,心亏不?
生活中,与亲朋好友的相处中,因为我的马虎,觉得差不多就行了,或是不自知的欠缺而出现不和谐,惭愧不?
事实上,处于第一种状态的人,是不会这样看待的,因为不自知。
别拿幼稚当资本,别拿无知当单纯。
你需要的,是一管助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