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社会学家看来,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都有着极强的“群居”属性。
社会是群居的社会,人也是“群居”的人。交朋友,混江湖,身处于圈子当中,时时刻刻去为人处世,这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当中,跟外人保持一定的联系,跟亲人保持亲近的关系,哪一方都不得罪,哪一方都尽量友好往来,才算是会“做人”。
就拿跟“亲戚”保持关系这件事来说,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对待亲戚呢?
有些人觉得,亲戚跟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无论双方发生了什么矛盾,都不能翻脸,更不能减少往来。亲密点,热情点,才显得自己重视感情。
有些人觉得,亲戚也就跟外人差不多,如果关系好,那自然可以多往来。而关系不好,又何必往来呢?况且,父母这一代人离开了,很多关系也就断了。
其实,每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只不过,后者的观点让人疑惑,为什么父母这一代离开了,亲戚之间的关系就消散了呢?
一切,都是宗法制度以及人性的问题。而那些选择在父母离开后,就不去亲戚家串门的人,往往是这几类人。
02
第一类人:原本就跟亲戚不熟的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代亲,二代疏,三代不相识。
第一代人,也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跟亲戚的关系,绝对是特别亲近的。而从第二代人开始,所有的关系,就变得淡漠了,哪怕有些人是我们的亲戚,我们都不认识。
其实,中国的血缘关系那是呈现出“树状结构”的。这种结构,只会随着“代代延续”而变得分散开来。
直白一点来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还会跟某些亲戚逢场作戏,首先是为了尊重父母,其次是为了走过场。可是,一旦父母离开了,这逢场作戏的行为,就没有必要了。
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跟亲戚没有什么联系的人来说,在他们的眼中,有亲戚和没亲戚,生活也没有什么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选择不再串门,也算是互相尊重了。
03
第二类人:对亲戚群体无感的人。
一个人,理应跟血脉相近的亲戚打交道。这是传统的“人伦道德”观念。而有太多的人,都在这种观念中“纠结”着,所以活得痛苦。
你跟某个亲戚的关系不好,但你还是勉为其难地跟他相处,甚至多往来,可是,别人也不欢迎你,而你也感觉到不快乐,那你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在跟亲戚交往这件事上,我们没必要委屈自己。如果真的感觉不太好,甚至内心不乐意,那减少往来,甚至不再往来,那就可以了。
更何况,如今的通讯那么发达,有什么事儿不能在手机上说,非要到别人家“串门”呢?
当我们想通了这一层关系之后,我们就会对“亲戚”这个群体无感。你不打扰我,我也不打扰你,双方江湖再见,有缘再往来。
04
第三类人:搬离家乡的人。
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小农村,以及从小城市搬到大城市的人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亲缘关系”的崩塌。
在以往的农业社会,由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所以人们都聚居在某个地域当中,亲缘以及宗族等关系,会愈发兴盛。
可以说,有一部分的亲缘关系,那是“环境”的产物。
当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农村当中的中年人以及年轻人,早已去到不同的城市发展,在当地落户生根,哪怕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农村一趟。如此,这血缘关系不就被淡化了吗?
他到了这个地方,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及后代,那新的“亲缘宗族”就出现了。而旧的“亲缘宗族”,也就随着父母一代的老去而消失不见了。
所以说,亲戚关系变淡,人们不再喜欢到处“串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05
第四类人:不愿惹麻烦的人。
在你看来,到处“串门”这件事,真的有意义吗?
首先,人们选择到处串门,会引发别人的仇怨。在别人看来,虽然我们是亲戚,但时不时登门拜访,简直让人不得安生。最后,矛盾就出现了。
其次,如今的亲戚早就“变质”了。越是选择来往,别人越是觉得你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哪怕逢年过节往来,都显得特别尴尬。
人,看似是“惹事儿”的生物,可实际上,依旧有着对于“麻烦”的厌恶。在本性的驱使下,每个人都不愿意惹麻烦,只想安安稳稳,平平静静地活着。
试想,你追求平静,我也追求平静,结果不就是“互不往来”吗?
在未来,亲戚串门的事儿,只会越来越少。我想,这并非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的发展。在大环境面前,每个人都只能接受现实。
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