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妈妈来找我,我们两对母女一起泡温泉,因为之前我们都参加过母女团的团体,我们开玩笑说像网友线下见面,一起度过了一个温暖的下午。
泡温泉的时候,我第一次仔细看60岁妈妈的身体,和小时候印象中那个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总充满干劲、有活力的妈妈已经不一样了,她的身体有点驼背,脖子上的皮肤也松弛了很多,心里感叹妈妈老了。
虽然泡温泉的地方有搓澡的服务,我们还是带着搓澡巾,我想给妈妈搓搓背。搓背的时候,我想这一生,在和妈妈的记忆中,加入这幅画面,我又多了一份爱的记忆。我轻轻地给妈妈搓着背,妈妈让我使劲一点,说不疼,我还是不想把皮肤搓得红红的,我想对妈妈再温柔一点。
出门的时候,我们问妈妈今天开不开心,妈妈说:和闺女一起出来玩,比给一万块钱都开心。
感谢妈妈也想靠近女儿的心,愿意从大兴到昌平,跨越北京城的几十公里相聚。
关系的靠近,不是理所当然
想到以前,我们的关系可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出生在80后的孩子的家庭,有很多相似的故事:父母那代人,为了生计奔波忙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限,夫妻之间少不了“吵吵闹闹”,带孩子也没人帮忙,让孩子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就这样“粗糙”地过来了,顾不上太多情感满足。
后来我们长大了,妈妈说感觉到孩子和自己不亲,开始以生气、委屈、困惑的情绪和话语表达出来,而那时候,我也带着从小到大很多的委屈、害怕、紧张,我们想彼此靠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
在修母女关系的这条路上,从以前和妈妈打电话也就5分钟,到现在我和妈妈通话聊到1小时,我们都觉得不累,还有很多理解和流动,我真的觉得自己和妈妈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在关系中练习爱,我们现在依然在练习,有几个故事印象深刻。
爱,需要加入一份「好奇」
以前和妈妈打电话,我觉得就像周志建老师讲过的,多是“功能型语言”,少有“情感型语言”,一般就会问问天气、啥时候回家……
如果妈妈提到她不顺心的事情,我还会觉得很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听了太多“抱怨”,心力不足,带着小时候的不舒服,希望早点结束通话。
有一次,我想我把妈妈不当做“妈妈”,我就当做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我试着把我这个年龄的困惑去和她交流。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到“耐心”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做到“好奇”真不简单,因为父母和自己几十年相处,彼此总有些想当然,我就自己做心理准备。
好奇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不理所当然,就像看一部电视剧,不知道下一步的剧情,而是带着一点期待、一点我想了解你的故事的心情,一旦想“接下来肯定是……”的设定,心就难以保持好奇了。
我问妈妈,你们总担心我们买不起房,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你们担心自己没地方住吗?
我家在农村,妈妈说,那时候不担心自己买不了房,但是要盖房,当时盖房把家里的大部分积蓄都花光了,自己也很心疼。原来是这样,我小时候都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搬了新家。
我还问妈妈,你们总担心我们以后生孩子照顾不了、养不了,您当时会担心吗?为什么还要两个孩子呢?
妈妈说,当时养孩子不像现在这么难,这么多花费,还要报兴趣班之类的,而且农村一般一家人都有2个或者更多的孩子,我家就要了2个孩子。妈妈也不会担心养不起,用一位街坊说的话说,生下来就有地球搁你们,哈哈~这倒让我感受到一份乐观,还挺受启发。
那次通话我忘记聊了多久,好像没有那种煎熬希望赶快结束的心,慢慢结束了通话。后来第二天妈妈发来信息,我惊喜于妈妈也感觉到了那次通话的不同,说昨天聊天很愉快,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聊天。
看来「好奇」帮了很多忙,好奇让再亲近的关系也不理所应当,对一个人好好地访谈和倾听,而不只是建议和要求,很美妙的感觉吧,这也是心安陪伴中,我喜欢的「配方」。
在脉络中去看见和理解妈妈
我妈妈的着急常常到来,她自己也反思自己爱着急、爱生气的“毛病”改不了,虽然这让小时候的我有很多辛苦,但是有一次上后现代熙琄老师的课,老师的一个发问让我印象深刻——“XX是怎么来的?”
我就去反思:
1.妈妈的「着急」是怎么来的?
小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妈妈做饭,家里有人来吃饭,让我去洗葱,但是我好像想去看电视还是玩,那时候自来水又没水了,我就用水舀子舀水冲了一下葱,“应付差事”。妈妈看到葱上还有泥,没洗干净,就特别着急生气地说我。现在我想,妈妈的「着急」是怎么来的?妈妈总说能自己干的事,不麻烦别人,妈妈的着急好像在说”时间好紧张,希望赶紧做好饭”,因为当时内在实在没空间了,别人又没帮上忙,着急就来了。现在我才能理解多一点,“着急”的另一面,也是妈妈做事有时候很果断、干练和吃苦吧。
2.妈妈的「虚荣」是怎么来的?
现在妈妈很爱反思,她觉得自己爱比较、不知足、有虚荣心,我也问妈妈的「虚荣」是怎么来?我想也是因为不想落后,希望过得体面,总是总想更好。妈妈的“虚荣”,让妈妈不轻易满足,但是我们也说,“虚荣心”另一面可能也是“上进心”,所以家里的日子才越过越好啊。
3.妈妈的「忍耐」是怎么来的?
有时候妈妈也会和我说自己人际上的烦心事,比如有人来家里聊天,妈妈不好拒绝、忍着接待,但是接待会有情绪,我以前就不太理解,妈妈的「忍耐」是怎么来的?后来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很讲究分寸感、人际界限,但是妈妈他们不一样。
我家在农村,一般都是“我家大门常打开”,邻里之间常串门,不像在城市中的我们,一般关着门。即使朋友之间,吃个饭,一般都会提前预约。有时候家里有事,或者身体不舒服,妈妈不好意思让人走,自己忍着也要选择“顾全大局”,但是情绪不会消失,就选择忍耐,忍耐之后又会不舒服。虽然现在我们都说,先照顾好自己,再支持他人,但是父母的脉络是不同的。
熙琄老师有一次说:忍耐也是需要尊重的。我听了很感动。
很多时候我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妈妈,妈妈总说:谢谢闺女的理解,理解万岁。其实我希望除了我的理解,我也帮助妈妈更理解自己,因为当她不理解自己,就会烦恼自己为什么有这些缺点,自我苛责我评判,对自己这样,对他人也容易这样,所以我希望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中,我们可以长出一份理解,理解之后,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去改正,只是可能多了一份温柔和力量。
最想说的话,被妈妈听见
今年大年初一,有点特别,我好像人生中,第一次和妈妈“吵架”,或者说大声说话。因为过年要回家吃饭,妈妈早晨电话叫我,我感觉不太舒服,然后在电话中有情绪地说出不喜欢这种紧张、像上班不要迟到的“催促”,接着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虽然知道这是大年初一,应该回家过年,也理解妈妈希望我们早点在一起吃饭的心意,但我还是忍不住说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在电话中又气又哭,妈妈最后说你别回来了,虽然最后我还是回家了。
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很多次对话,我们说着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我当时怎么想的,妈妈当时怎么想的~我感动的是,即使生气和伤心,妈妈说记得争吵中,我说的一句话:你以为我就是天生好脾气、理解人吗?我也是经历很多学习、消化、努力的……
虽然我当时有说气话,但是我也承认,我当时带着33岁和过去的自己去表达,也许还有8岁、10岁、15岁的自己。虽然我们“吵”了,但是我说妈妈我觉得我们的关系更真实了,因为我不用再扮演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方式虽然不妥,但是那是我当时最想说的话。这也是这几年跟着吴熙琄老师、周志建老师学习叙事,并在母女团和我的自我成长中不断去练习,我才敢去做真实的对话,真实需要很多勇气和力量。
做报喜也报忧的母女关系
最近我邀请妈妈来我们的心安工作室看看,我常常觉得我们母女以前没话聊,包括过年期间,亲戚只能问成绩、结婚、生孩子等,因为我们对彼此的生活都是陌生的,如果我们想要真实的亲近,就需要进入彼此的生活。
以前和妈妈沟通,我都尽量说“好事”,自己的忧心事怕父母担心,但是现在,我想做完整的自己,我告诉妈妈我目前工作的情况,有开心也有挑战,以前妈妈听了就会说,哎呀,你们不要太累,你们如果稳定就好了。听了这些,我就很容易泄气,现在我可以先稳住自己,告诉妈妈稳定确实很重要,我也觉得很好,但是目前我想试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收下您担心背后的心意,希望我们好,但是我想按照自己的节奏……那天我和妈妈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告诉彼此想要的被爱的方式,我想要的是“支持”,妈妈想要的是“见识”,我们还说可以一起去北京好多的地方玩……我说,妈妈,我想以后报喜也报忧,让您真正了解我的生活,妈妈也表示这样很愉快。
直到今天,我都不敢说修母女关系修完了,我想不是“修复”、“修理”,“修补”,它像是一种编织,没有尽头,关系的两头,是不断成长的我和妈妈,是两个更完整、更真实的人相遇又靠近了。
写完这篇文章,我读给妈妈听,听到最后妈妈说太棒了,妈妈说不觉得母女关系是有矛盾才需要“修”,它是深入地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妈妈说得太好了,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在60岁的年纪和33岁的女儿,再一次了解、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