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自己的状态颇不满意。本来跟自己约好,休假回来后生活要回到正轨。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将之前积攒的书一本一本消化掉。
我5点下班,回到家吃完饭大概7点。想来晚上还有大约4个小时供我好好看书呢。然而,习惯了“闲逛”的心很难收回来,太多其他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边,要看完正在追的节目,一眨眼,30分钟过去了。看完节目,随手拿起手机看微信,回复一下信息,刷一下朋友圈。本来只打算看5分钟,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20分钟过去。
8点,想起自己最近增加的体重,想起露胳膊露腿的夏天,有点焦虑,赶紧换上运动鞋,到旁边的学校快步走几圈,APP上不到1万步不罢休。散步归来,洗澡整理完,已经是9点20分。好不容易坐到书桌前,看着打开的电脑,忍不住先刷了一下豆瓣,看一下友邻的更新。20分钟又过去。
直到10点,才真正沉下心来看书。但精力终究已经被消耗,半个小时后,困了。赶紧刷牙洗脸,清醒一下,争取睡觉前再看几页。可是,躺在床上,我最先拿起的,还是手机,看一下晚上更新的公众号。于是,本来打算一周看完的那本书,两个星期过去了,依旧没看完。
细思极恐,我的时间,被随手可及的各种更新信息割裂、占据了。就像《深度工作》里讲述的一个研究,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我的大脑习惯了分心,即使我想专注看一本书,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诚惶诚恐,赶紧集中精力,将这本戳到我痛处的《深度工作》看完。作者卡尔·纽波特指出,现在的工作者需要频繁参与各种公司会议、随时收发邮件,迷失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中。大家看起来很忙碌,但这些工作的产出价值有限。
当然,不同的职业有不同需求,有些职业的确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回复客户。在我看来,我更赞同的是卡尔所担心的另一个问题:这些“浮浅工作”极大地损害了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所谓“深度工作”,卡尔是这么定义的: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关键二字在于“专注”,全情投入。
我曾领会过“全情投入”的愉悦
为什么我一开始会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看书看一晚上?因为我曾享受过专注、全情投入的时光。
当我回到市郊的家里,会将手机电脑放在房间里置之不理,在安静的二楼小客厅,捧着一本书细细地看。这种状态下,看书的速度会大大提高,不知不觉翻过去几十页。更关键的是,这种连续的专注时光,才能让我真正走进作者构建的世界。
如果看的是小说,我的心情跟着主人公的遭遇跌宕起伏;如果看的是历史类型或学术类型的书,我能慢慢领会作者寓于书中的观点,感叹作者的睿智。分心的晚上,在割裂的时间段里,几页几页断续地看,我根本体会不到这种畅快阅读的愉悦。
去年4月,我加入了书评圈子,开始在豆瓣简书等平台发布书评。一开始热情满满,我能在一个晚上,总结一本以前看过的书并将最触动我的点写出来,完成一篇文章。在这专注的两三个小时内,我能抑制查看各种网络信息的冲动。
而前两周,我本来计划周日白天完成我的日本游记。我悠悠闲闲地写,写完一部分就美其名曰“休息片刻”,拿起手机看各个APP上的更新信息;中午及晚上吃饭时,还要看个视频放松一下。于是,一篇3000多字的游记,我足足花了一个白天还有一个晚上,直到睡觉前才完成。一整天下来,完全感觉不到完成一篇文章的喜悦,反而深深为自己拖拉的写作习惯担忧。
一切皆因为我太容易分心,时刻想与外界保持连接,放弃了专注认真的习惯,所以再难体验“全情投入”的愉悦。
那些更新的信息就那么重要吗?对于我来说,错过一个网络热点不过是第二天同事们讨论时懵逼一下。发微信给我的人貌似也没那么急,我偶然晚回复对于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影响。真是急事,大家都会直接打手机。
深度工作与匠人精神
昨天晚上,走过一个路口,一位小哥在派健身会所的传单,派到我身边,我便接住了。也许拒绝他的人太多吧,小哥立刻紧跟着我,“我们会所就在前面,要不要参观一下?”“我先看一下传单吧,我现在有事呢。”“那方便加个微信吗?”我摇摇头。小哥追着我到对面马路,他急了,“加一个嘛,当帮我完成一个任务,加一下嘛”。我还是拒绝。
事后我反省,我是不是太冷漠了?仔细一想,令我不舒服的是小哥那种急于求成的态度。
想起几年前,刚工作不久,别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客户,是一位阿姨。我跟阿姨聊得很好,阿姨决定选择我们公司。聊天的最后,阿姨问我,“你这份工作打算长期做吗,不会做一两年就走吧?到时候如果我又得更换客户经理,实在太麻烦了。”
讲求“快快快”的时代,大家的心都很焦虑,都想赶紧完成工作任务,在人前有个“亮眼”的表现,先赚一笔钱再说。阿姨担心我是个急躁的年轻人,在往后的时光里,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做服务。
回到深度工作话题上,这之于我,是一种工作能力,更是缺失的时代精神。社会鞭笞我们“快快快”,要马上应答,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不同人生阶段的任务……有多久没有沉下心来,不怕比别人慢,只求好好完成一件事?“心无旁骛”,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奢侈。
真害怕自己不能找回“专注”的能力,我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要求自己全程认认真真看完《深度工作》。我关掉手机网络,禁止自己打开网页浏览器,要求自己在周日早上完成这一篇书评。
曾经看过岩琦朋子的《筑巢记》,她十多年来沉浸于实木家具的设计和制作,最后才得以以此为生。看过宫崎骏的纪录片《不了神话》,满头白发的老爷子,一工作起来便忘记自己对身体状况、对年龄的担忧,专心画好每一个分镜稿。
所谓的匠人精神,是将“深度工作”的态度与能力渗透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不求以最快的速度出成品,但要求出自手中的作品每一件都令自己满意,无愧于心。而横行的“山寨”文化,则是工作上懒得深究、改进,顺手拈来的抄袭。
深度工作对心性的锻炼,或许刚好能治愈一些急躁的“时代病”。
当然,完全拒绝外界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不能及时回复老板信息可能会被炒鱿鱼。我只希望,每天有那么几个小时,能重拾“专注”。
不要让“分心”成为我们的常态: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想着今天oa邮箱里的信息还没处理,开会的时候想着今天的股票行情,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刷其他人的朋友圈更新……
我,不想被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