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快乐反而带来了痛苦?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对某物或某种行为成瘾的经历。
比如,有的人总是控制不住地买东西,即使这些东西用不上几次也要买,因为从点击下单到等待收货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满足;
还有的人是对食物上瘾,不饿也要吃,只要嘴巴停下来就不舒服。
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成瘾问题大多与精神疾病、社会动荡、贫穷挂钩,但现在似乎表明无论拥有怎样的生活,成瘾都可能会找上门来。
对于现代人来说,成瘾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成瘾物质太容易获取了,当某种东西很容易获得的时候,我们也就更有可能使用这种东西,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就可能会上瘾。
比如,1999年到2012年,美国阿片类处方药物的数量相比之前翻了两番,这导致阿片类药物的成瘾率与相关的死亡率不断攀升。
除了真正的药物,还有“数字药物”,像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网上购物,这些平台的影响力和便携性呈指数般地增长,不断地吞噬着我们的精神和钱包。
人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最终获得了想要的满足和愉悦吗?
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但是这种满足和愉悦转瞬即逝,就像借酒消愁,愁更愁。
我们在追求快乐,远离痛苦的努力中,似乎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了。
这里的痛苦说的不仅仅是撕心裂肺的痛,无聊、焦虑、失落、迷茫等让人们感到不舒服的情绪情感都包含在内。
我想在快乐唾手可得的时代,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将快乐和痛苦割裂开,分别去看待。
看到快乐就看不到痛苦,看到痛苦就看不到快乐。
不过近些年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中处理快乐的区域与处理痛苦的区域是重叠的,也就是说快乐和痛苦是并存的,处理快乐的脑区也处理着痛苦,反之亦然。
例如,曾经有研究人员为了追踪大脑对疼痛的反应招募了8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的手部连有一个可以瞬间发热的热电极,然后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到,引起疼痛的“热”不仅激活了大脑中的疼痛回路,而且也激活了部分快感回路。
还有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喜欢吃辣,觉得很过瘾,越辣越想吃。
我们知道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当人们吃辣的时候,辣椒素会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痛感,而产生痛感的同时,辣椒还能够刺激人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从而产生愉悦感。
因此,你可以把快乐和痛苦想象成是一架天平或者跷跷板的两端。
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此时大脑中的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当我们吃巧克力、刷社交软件、玩游戏、购物,做这些容易让人上瘾的事情时,大脑的奖赏回路就开始释放多巴胺,于是天平向快乐的一端倾斜,并且倾斜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我们就会感到越快乐,越想要获得下一次的满足。
然而,这架天平有一个原则,就是它会想方设法地保持平衡。
这类似于分子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叫“内稳态”,它是机体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的。
所以,每当天平朝着快乐的方向倾斜时,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自我调节系统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它们会从快乐的一端跳到痛苦的一端,企图抵消快乐的重量,让天平回归平衡。
然而,天平恢复平衡后,不是就停在那里不动了,而是会继续向痛苦的一侧倾斜相同的幅度。
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颜色知觉的理论,叫作“对立过程理论”,它认为视觉系统把成对的颜色看成对立的。
比如当你长时间注视绿色的图像后,将视线转移到空白的墙上并快速眨眼,此时你看到的不是红色,而是绿色的余像。
放在情感上,对立过程理论依然存在,当某种情感消失的时候,不是回到中间状态,而是产生与之前相反的情感,所谓乐极生悲、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爱得越深恨也越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