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少明
对于人的个体的消亡,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肉体毁灭。而死亡对于人们来说并不孤单,因为人都是要面临着死亡的结局和事实。不存在长生不老,如果有的人可以长生不老,有的人却要死去,这样无论如何面临死亡的人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具体到个体的死亡又是孤单的,因为死亡的通道对每个人都不是相同的。
死亡只能是独自面对,但是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想法,却是各不相同,其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也就各不相同。
有未经大灾大难却一心求死之人,也有在极端残酷的境遇中求得生存之人;有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之人,也有为了正义和良知而英勇赴死之人。
向死之人莫过于自杀者,而从高中时期就开始自杀,直到三十八岁自杀成功,期间自杀五次之多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可谓是一心向死的典型了。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纵观太宰治短暂的一生,大多也是这句话的注脚。其实生而为人,何须抱歉呢。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坦坦荡荡,清风两袖,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就行了。但人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会简简单单的。人们胸怀着远大的志向,试图达到梦想的远方,可是因为鞋里的几粒沙子,就裹足不前,戛然而止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藏出生在一个可称为富有的家庭,也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但就是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后来的人生境遇,让他走上求死之路。
叶藏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和酒吧的女侍者相约跳海自杀,女子死掉了,叶藏却被人救起。这件事对叶藏的影响很大,报纸上对此事进行了刊登,而他的父亲和家人也因此与其决裂,不再来往。
叶藏的颓废悲观便逐渐加深,整日酗酒以度日,郁郁寡欢,即使后来遇到了一对母女,和其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彻底的改变这一生活模式,仍然整日的酗酒,彻夜不归。而对于这对母女的收留,家中了他的心里的愧疚,直到良子的出现,让叶藏仿佛看到了一道撒入生命中的亮光,良子善良单纯,青春热情,叶藏开始努力地绘画,来改变生活处境。然而一切因良子的遭遇而改变,叶藏彻底的对人生绝望了。
纵观这个故事,应该就是太宰治的灵魂的独白,太宰治就曾自杀五次,最后一次自杀成功而死。第一次是太宰治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自身的资产阶级出身缠身了厌恶,加之他所崇拜的作家芥川龙之介自杀的触动,决定自杀,但因服用安眠药的剂量不够,自杀未遂;第二次就是与酒吧的女侍者跳河自尽,女侍者死掉了,太宰治又没死成;第三次,是芥川奖落选,太宰治跑到山上自杀,上吊的绳子断了,被人救起。第四次是与他的第一任妻子,相约自杀,因为安眠药的剂量不够,两人都没死成,据说这次他的妻子是被胁迫所为。第五次是和情人跳海殉情,这次双双死亡。
从小说中以及关于作者的记述中,家庭的出身以及大家庭的冷漠的氛围,使得太宰治从小就感觉到被人忽视,不受重视,使得他无法融入到家庭中来,不得不以一种类似小丑式的幽默诙谐来引起家人的关注。在求学的路上早早辍学,遇到的朋友又是损友,带着他酗酒,光顾一些场所;尤其是家庭与他决裂之后,既没有了生活来源,也没有了可依靠之人。
小说中更多的是灰暗的氛围和压抑的灵魂,不知是在作品中,作者放大了生活中的无奈和苦痛,还是作者的经历就大致如此,让人感觉对生命的而无力感,甚或是对个人命运的不能把握之感。让读者读着也很压抑,甚至觉得作者是在抑郁的情绪下或可才能完成的这样的作品。
这在我们读很多的日本作家的小说中,都能有类似的阅读体验,非但是太宰治的小说,就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以及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在书中总会有着人性的压抑以及一种看不见的若有若无的阴云笼罩其间,这些作品的风格绝称不上厚重,也绝少有波澜壮阔之感,也许是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
对于很多国内的文学作品,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史铁生在青年的时候,只为西部之情,陕西清平湾这个地方做知青,然而在这样的年纪,却忽然间得了疾病,双腿失去了行走的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这对一个青年人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有多少的事情等着他去做,有多少大好的山川等待着他去走一走、看一看,可是他只能在轮椅上,哪也去不了。
史铁生在地坛里徘徊的那段日子里终于想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于是便积极的面对生活,可是这期间的苦难并不会少,史铁生到工厂里去打工,体验了身体残疾后的酸甜苦辣。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史铁生找到了人生的出口,那就是写作这样一条人生的出口,将自己的痛苦和欢乐都倾注在文字之中。
到了晚年,史铁生得了尿毒症,依然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可是他依然把明朗和快乐传递给了世人,我们从文中能更多的感悟人生,更多的是正向能量。
(2019.02初稿 2019.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