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引 子】
自第一章开篇从“名”、“道”之“有”、“无”,无中生有,即从未有而及其发端的过程,接着从正反合的辩证观,应顺势而为,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则和规律,这个过程中,为无为,不妄为,有所不为,抱朴守拙、和光同尘,始终虚怀若谷,从而实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达到如水至善。那怎么检验呢?这里又进一步以六个设问,从内而外、由己及人,强调了循道的表现与结果。
这一章初看时颇觉费解,主要还是说修身,告诉我们由内而外、由己及人要围绕初心,而后循序而行。尝试结合从事的投资管理活动,依次从6个设问的内涵和逻辑打个比方,谈下大致的理解。
【原文解析】
这章的字句理解多门,包括设问的作用(我理解为表达肯定的含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句话大意是说精神和形体要合二为一,是不能分开的。
这就好比从事投资管理工作,我们要去想一想:为什么有投资行为?
是因为要发展,这是一个组织内在的意志和外在组织形式的需要。一般地,每个组织都会有自己的使命和愿景,这往往都是通过非利益形式表达和描述的,比如前几年在监理公司的时候,研究后提出公司的使命是“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是从企业责任感、使命感角度而言的,这里的“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内涵是什么?监理公司属于工程咨询企业,所以公认为 提升社会工程建设水平是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如果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自身的地位来不断推动社会工程建设管理向更高的水平进步,这是最高的境界目标了。相应地,开展的投资活动要围绕这个内在的最高精神意志的需要,从而不断促成这个组织外在形式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