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7 购于淘宝
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对于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阅读陷入了困惑,总觉得好像很多书都匆匆读过,但是深究起来却说不出收获是什么。于是大概搜了搜相关书籍的推荐,最后选择了这本书。
阅读完本书后最大的收获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坚信了做读书笔记的意义
※信息一元化管理
※压力的纾解与困惑的分享(日式温柔)
书中有这样写道“做读书笔记看起来是件费时费力的事,但从结果看来,这种读书方法最有效率,反而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我对这一观点是极其赞同的,从上学起就经常被这种话包围着“女生就知道做笔记,没用的。”“笔记做那么好看,最后也是没用的。”“重在收获,不在记录,没用的”……没用的没用的各种没用的,仿若做笔记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学习上偷懒不动脑子的方式。虽然,一直在坚持各种摘抄,也偶有收获,但这种话听多了也经常对自己起疑,“你要是不做笔记呢?全靠用心吸收呢?” 对此我进行了尝试,得到是非常不好的结果。三科专业课的考试,其中两科是提前半年就开始看了,对,就是所谓的用心看,一遍又一遍;而另外一科则是在考前两个月进行了一遍笔记整理,看的次数远远不如前两科多。最后,这门看的最少但是笔记整理的最认真最全面的的考的分数大大超过预期。而那两科,一直坚持用心来回看却没有系统的进行笔记整理的科目,考试分数差的可以(是历史和理论类的学习)。
我们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到的知识不断增多,这个时候我们在学习技法上也会寻求一些突破,但其实无论怎样寻求创新,扎扎实实,接着像小时候一样“读抄写背”才是最为牢固。不要怕自己学习的方法蠢,只要知道要学习,其实就已经是很聪明很勤奋的了。
信息一元化管理其实只是书中大概两三页略带过的内容,其核心就在于:更容易坚持,且便于使用。我曾经最大的问题就是觉得记东西一定要有条理,就好比读书笔记的书写,小说类和史哲类要分开,电子书和纸质书要分开,摘抄和感想要分开等等,给自己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再下笔时总在犹豫是不是写错了地方?是不是分错了类?最后导致一想起来就觉得烦躁,以致不在动笔。作者所提倡的一元化收纳,能给人一种自己收获更大,收获了好多的感觉。舍弃了一切分类之后,反而读书的效率和积极性都更高了。
而关于第三点,压力的纾解与困惑的分享。这是看日本方法论类书籍的共同感觉。在书中,作者会事无巨细的和你分享每个自己遇到的每个问题和如何解决,看起来似乎唠叨琐碎,但其实最是这种琐碎的小改进小建议能得到最快的吸收与改进。比如作者在书中说,他也有一些书怎么看都看不下去,这时就会想“诶?是,我也是!原来这么爱读书的人也会有看不下去的书,他怎么班的呢?” 接下来再看下去就觉得更加亲切,同时也会对这个部分的内容更加着重阅读。这样不断看下去,在看书之前,心中的种种说不清的烦闷和困惑,也会一个一个被逐渐解开,同时阅读的过程也不觉得过于枯燥无味或提纲挈领却一无所获。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方法论类型的书籍,仔细读下来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既然大家都是爱读书的人,都想能看更多的书,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学习一下读书的技巧,调整一下目前的不足,然后更好的上路,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