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历正月十二是父亲的生日,特别想亲手给他做一个蛋糕。
除了早早地准备好了必须的食材和戚风模具之外,又网购了裱花嘴、裱花袋、转台还有一个专门提蛋糕的大盒子。
甚至在前两天我连续做了两次蛋糕“热身”,两次都做得很好,蛋白打发、火候、蛋糕颜色都无可挑剔,口感细腻,一点也不比店里的差。
就像为一场考试已经进行了认真的复习,我自觉成竹在胸,那一天早早地起床,对着方子,每一样仔细称量,蛋白蛋黄分开,面粉过筛,搅拌、打发蛋白,每一道工序都努力做到一丝不苟。
但说真的,我还是有些慌,想快点回家,怕父母等得着急。
蛋糕入烤箱,定了150°,60分钟,我开始收拾别的东西,打奶油,切水果,不是地看看时间,又给老妈打电话,蛋糕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好,让她不要担心。
人老了,脾气也在改变。每次回家,我们觉得已经够速度了,但妈妈每次都都等到不耐烦,每次都嫌我们回去太晚,以至于每次回家,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慌乱,丢三落四成了回家时最稀松平常的事儿。
切好了芒果和草莓,厨房里飘来了蛋糕的香甜还夹杂着糊味,打开烤箱一看,模具放在中层蛋糕已经起到了箱顶,够着了炉条,糊了。
赶快停了火,好在用牙签一插已经不粘,熟了。但等我凉了几分钟出模的时候,却发现蛋糕上边鼓了下边空了,像一个倒扣的碗。尽管口感一样,可这卖相,已经不能抹奶油放水果了。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前功尽弃,只好打电话给提拉米苏,定制了一款蛋糕。
曾经的信誓旦旦以失败告终,那一天回家,做什么事儿都不在状态,炒得几个菜也都觉得没炒出理想色香味。
我的内心还没有强大到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把所有的干扰抛到脑后,因为我在乎父母的感受,我想让他们开心,于是我尽力地克服自己的顺着他们的意思,可是好几次都是事与愿违。
禁不住想起了公婆在世的时候,每次老人家叮嘱一件事情就开始盯着钟表倒计时,有一次公公让我去灌氧气,匆忙中忘了拿连接管,返回来拿了又去,怕误了上班,又怕老人着急,灌了氧气掉头就走,竟然差一点就撞到了主人家喂养的大狼狗。
原来催促只会让人乱了方寸。
2
寒假过了三天,小胖每天和同学东游西逛一点书也不看,终于让我坐不住。
“这个假期里你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让语文成绩提高一点,计划要详细到每一天,治好了我检查”!什么时候我也变成了一个在身后催促的妈妈,经常唠叨孩子太慢的不是我吗?
小胖像是铆足了劲儿一样,从房间里出来对着我声讨:难道我不比一般的小孩优秀吗?我考了班里第十级部七十你还不满意吗?你们摊上了又孝顺又懂事的孩子你们不觉得幸运吗?
扑哧!我想笑,却又咽了回去。
可不是啊,小胖比我当年勤奋多了,而且性格比我俩都好,我这是天天催个啥呢?
从什么时候起我把小胖定义成一个拖拉的孩子,“快点、快点”成了口头禅,他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因为被催而变得思想紧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肯定会收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多少次劝告自己“静待花开”,却终不能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来,总是怕孩子输在了某个点,总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不由分说地打乱孩子的节奏。
这样下去,孩子会和我一样焦虑,会和我一样在关键的时候却做出失败的蛋糕。
从今天起,尝试着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