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的镁光灯刚熄灭,一场比颁奖典礼更抓马的大戏就开锣了!
蒋欣捧起奖杯时的热泪、宋佳二封时的从容,这些高光时刻还没捂热,全网的炮火就齐刷刷对准了唯一缺席的刘亦菲。
从 “临时跑路” 到 “输不起”,各种离谱传言满天飞,网友的嘴简直比编剧还能编!有人冷笑:“这哪是颁奖礼后续,分明是内娱版‘罗生门’!”
颁奖次日,刘亦菲直接成了舆论靶心,网上突然冒出两个“爆款剧本”:
一个说她妆发造型全弄好了,提前得知与视后无缘,扭头就走人,被斥 “不给前辈面子”;另一个更离谱,称她到了现场又 “闪人”,电话都叫不回,理由还是 “没奖就摆烂”。
资深娱记也来“补刀”,爆料她为拿奖狂造声势,推掉LV大秀结果“翻车”,现在业内集体吐槽她 “玻璃心”。
这些传言有多荒谬?
网友直接开启 “吐槽模式”:“按这逻辑,没中奖的彩票买主都得在彩票站撒泼打滚?”“照这么说,奥斯卡没去领奖的明星都该拉出来批斗?”
更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调侃:“建议内娱出个《缺席行为管理办法》,省得大家瞎猜!”
得失心重?C位执念成 “原罪”?
有人翻出刘亦菲的“黑历史”,给她扣上 “得失心爆棚” 的帽子:早年和85 花同框必站C位,如今出席活动非压轴不参加,拿奖也要拿最大的。
对比甘愿作配、红毯站角落的杨幂、赵丽颖,刘亦菲的 “高姿态” 瞬间成了 “不体面”的铁证。网友嘲讽:“别人是‘演好戏就行’,她是‘没C位不如不演’!”
但这逻辑细究起来全是漏洞。
明星站位、活动安排背后有无数复杂因素,品牌方、主办方的考量能被简单归为“个人执念”?有粉丝气不过回怼:“拿奖时说人家‘实至名归’,不拿奖就骂‘输不起’,双标也太明显了吧?”
回美国发展?内娱“容不下” ,一个刘亦菲?
风波闹得最凶时,粉丝一句“事业重心或转移”,直接让“刘亦菲恐回美国” 的消息冲上热搜。
有人幸灾乐祸:“内娱少了她,就像鱼儿没了自行车,没啥影响!” 也有人替她鸣不平:“因为一次缺席就被赶出国,内娱的舆论场比宫斗剧还狠!”
这场闹剧里,最荒诞的不是刘亦菲的缺席,而是舆论的“暴力狂欢”。一个莫须有的猜测,经过营销号带节奏、路人跟风,就能变成 “板上钉钉” 的 “事实”。
有网友犀利总结:“内娱缺的不是真相,是能让大家宣泄情绪的靶子。刘亦菲这次,不过是撞枪口上了!”
网友吵翻:她是 “真矫情” 还是 “背锅侠”?
“没奖就跑路,这职业素养也太差了!”“内娱不缺耍大牌的,少她一个不少!”
“空口无凭就造谣,键盘侠的嘴比刀还狠!”“缺席原因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网暴,良心不会痛吗?”
“公众人物就活该被无限解读?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比奖项更刺眼的,是舆论的“放大镜”。
白玉兰奖的奖杯终会落灰,但这场缺席风波留下的思考不该消散。当明星的一个举动就能引发全网审判,当无端猜测比真相更有市场,内娱需要的不仅是演技派,更是一群理智的观众。
刘亦菲是否会回美国?她缺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下次再有类似事件,希望我们能放下 “放大镜”,多给他人一些善意与尊重。
毕竟,比拿不到奖更尴尬的,是整个圈子陷入 “人人自危” 的舆论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