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用了足足三个月时间才把这本书啃完,说实在的只是在每一次“21天打卡”活动时间内强迫自己读的。这是一本好书,让普通人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增加一点经济学视角。是不是好书不只是我说,是有数据依据的,得到上这个课程(《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量达到434842人,是名副其实的第一。

虽然是囫囵吞枣式的、为了打卡应付式的读书,但仍然给自己留下了经济学思维方式,或者说有几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认知。

首先,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第一个“新增”指的是成本,第二个“新增”指的是收益。当边际收益趋近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总效用就是最高的,这时候就应该停止投入了。

企业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提高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针对消费者的质保,延保,收入共享等措施,这些本质上还是解决效率问题。在现在分工越来越细,技能越来越专业的环境里,只要是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就是为世界创造了价值,就是可以持续追加成本的。

利用边际的概念,用于个人也同样有效。比如提高自己只有60分的能力比提高自己已经有90分的能力更划算,因为投入成本低而收益高。当逐渐投入精力、资源即将大于所取得成就时,这方面就不值得了,投入性价比降低了。

其次,因果关系在现实中常常是我们判断正确与否习惯性思维模型。从已经发生的事实(因)通过归纳、分类,得出导致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已经产生的结果(果),最后以此指导未来的决策。逻辑足够清晰,数据足够真实,但实际常常忽略了重要因素,甚至出现因果关系倒置。

书中有个经典的例子,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说喝红酒能够有助于健康,大数据也表明了之间有相关性。有人提出其背后隐形的因素是喝红酒的人普遍更富有,从而生活条件、个人习惯、医疗服务优于不和红酒的人,这才是更健康的根本原因。

客观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但都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我们习惯依据事物的关联性,确定它们的因果关系,直至形成个人习惯性的归因谬误,而从而导致我们常常存在思维定式引起的错误而不自知。

最后,比较优势是自己从事一种活动,所放弃的其他机会,拿这种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找放弃的机会最小的那种。特别注意这里的“比较”是跟自己比较。如果自己跟别人比,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比如你的家可能没有别人家有钱,你有钱了可能没有别人年轻,你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别人帅。就是这样,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总是看到自己的缺陷,这也是人们痛苦的来源。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会有比较优势。个人的比较优势,就是付出个人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源。更直白一些,做自己最擅长的,可以最容易获得财富,也能促进财富的增长。其他剩余的精力用来提升个人的能力,打造自己的另一极,成为另一个比较优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集中精力制造袜子是真能赚钱的,而当时制造飞机的成本更高,所以就应该做自己比较优势明显的项目。比较优势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每个人、每个团体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产生了细致的分工,做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

存在即合理,一切活动都有根本的经济学原理支持的。一个社会,只有有了钱这个媒介,才形成了商业,所有的人、物才能流动起来。钱是最客观的标准,哪个地方最有效率,钱就会流向哪里。它虽然是人创造的,但又像脱离了人的控制一样。人想要拥有更多的金钱,那就成为一个最有效率的人,对别人最有价值的人。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成为有效率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