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烽火浩气,再谱复兴长歌

烽火硝烟散,山河已无恙;警钟长鸣处,精神永炽昌。八十年前,胜利的号角穿透长夜,四万万同胞以血肉筑就的黎明,让五千年文明在绝境中重生。如今,我们沐浴和平阳光,仍能听见“最危险的时候”的警世之音;踏遍锦绣河山,仍可见“血肉长城”的悲壮身影。历史从未远离——它已融入血脉,铸成心碑。此刻,让我们回望烽火岁月,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复兴之路上书写新辉煌。

怀山河深情,立鸿鹄志:以爱国为根,筑牢信仰之基八十年弹指一挥,卢沟晓月仍照铁桥残痕;八十年山河巨变,神州大地已展锦绣新颜。昔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激昂呐喊,已化作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这颗穿越时空的中国心,始终炽热跳动,爱国情怀既是抗战精神最鲜亮的底色,更是新时代青年最坚定的信仰坐标。我辈当把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熔铸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看实验室灯火通明,是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望边关冷月无声,是战士以钢枪书写赤胆忠诚;听乡村振兴号角,是干部将汗水洒进稻麦翻浪。唯有将“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让青春脉搏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方能成就对八十年前浴血奋战先烈的最好告慰,在复兴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承铁血丹心,铸刚毅魂:以斗争为刃,淬炼奋进之勇太行山上,左权将军血洒疆场,用生命诠释忠勇;白山黑水,杨靖宇将军胃中唯余草根树皮,以铮铮铁骨守卫国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斗争,是抗战精神最锋利的刃口,亦是新时代青年最昂扬的姿态。放眼今朝,贸易战科技战风云变幻,“卡脖子”难题接踵而至;乡村振兴如滚石上山,改革深水区暗礁密布。然“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基因早已刻入骨髓:航天团队十年磨一箭,终令“嫦娥”揽月、“北斗”巡天;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誓让国产芯片破茧成蝶;基层干部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只为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每次闯关夺隘皆是对“宁死不屈”的豪迈回应,每次逆风翻盘皆是对“开路架桥”精神的传承,在复兴路上续写刚毅传奇,彰显斗争精神的永恒生命力。

念黎庶苍生,甘为孺子牛:以人民为本,坚守奉献之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朴素的民谣里,跃动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民族的未来,也必将由人民用汗水与智慧筑就。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人民依旧是最大的底气。从脱贫攻坚“不漏一户”的铿锵誓言,到疫情防控“逆行出征”的请战书;从快递小哥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晨曦微光,到人民教师扎根山村的烛火摇曳——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答卷人。青年一代更要俯下身、沉下心,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情写在田间地头,写进社区巷陌,写在无数被需要的地方。唯有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才能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伟力,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烽火已远,浩气长存。八十年前,先辈以血肉为笔,书写了“正义必胜”的史诗;八十年后,我辈当以奋斗为墨,绘就“民族复兴”的宏图。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让爱国情怀在胸中燃烧,让斗争精神在血脉奔涌,让人民立场在脚下生根。如此,方可告慰先烈: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复兴路虽远,光明必在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