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之前无新派,一入古龙深似海。
知道古龙的名字,一部分人是因为影视剧,一部分人则全靠小说。古龙的文学作品,以武侠成就最大,《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流星蝴蝶剑》、《白玉老虎》、《大武侠时代》等都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除此以外,古龙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艺小说《从北国到南国》,动作小说《绝不低头》及若干散文都全方位展示了古龙文学的多样性。
对于古龙的印象,相信很多人仍停留在他那诗一般的长短句,尤其到中后期,在他求新求变的理念推动下,语言更简练,句式更跳脱。这种不同于传统武侠行文的句式时至今日仍被吃瓜群众误认为是古龙为求拉长篇幅故意为之,从而骗取稿费的流氓伎俩。这种短浅的愚见如果站在类似于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式的武侠作家角度来看是完全合理的。在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从语言到行文技巧都讲究绵密工整,描之有物,形之有据,把一切交代的明明白白。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某某道:”、“某某心里暗忖道:”甚至于“他拿起宝剑(宝剑在他进屋时已放在桌子之上)”这类的语句,不但生硬繁琐,且无丝毫美感。但自古龙开始武侠之路后,一场武侠文学的革命变悄然而来,在他变革后的武侠作品中,完全看不到这类的冗长描述。如果说,古龙开始武侠文学之路最早是为填饱肚子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当他锦衣玉食后全可以如金庸般封笔潜心修订旧作,或像梁羽生一样退隐江湖,潇洒人生。但古龙这时已在武侠之路越走越远,越来越无法割舍,即使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依然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誓有朝一日把武侠小说荣登大雅之堂,而他的遗作《大武侠时代》就是最后的挽歌。
回顾古龙的标志性长短句,这一类型或许不是他首创,但在武侠领域发扬光大,以致空前绝后者,唯古龙莫属。在港台武侠的黄金时期,作者上百人,但后期,几乎大部分作者都纷纷转型投向古龙的新派阵营,或借鉴,或模仿。黄鹰,龙乘风,丁情,慕容美,温瑞安等都在这一形式上下足了功夫,却没有一个达到神似。
熟读古龙作品的读者都会明白,古龙所谓的新派全不在于形式上多么激进,语言上多么拗口,他真正的内涵在于对人性的直白揭露和对平民化的底层人物命运的孜孜探索。即使像李寻欢,楚留香这样的武林高手,他们所苦恼的也都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苦恼,他们的情欲也都是我们无法克制的那些情欲。走进古龙的武侠世界,仿佛走进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欢声笑语,都仿佛在我们的过去,今天或明天陆续上演。
今日时逢古龙先生逝世34周年忌日,多年来读先生大作感悟良多,无以言表,唯草结稗文以祭之。先生千古,武侠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