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宝宝]:曹凌云
[打卡日期]:2019/7/20
[学习内容]: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
[学习笔记]: 建构主义,给人力量
学员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来到课堂上的,讲师没办法让学员带着空杯心态,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固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解读世界。如果一个人真的“空杯”了,反倒没法建构了。
学员一旦接受了建构主义,传统的宣教式的课程也没法听了,传统的课程很少让学员参与,学员会觉得很难受。建构主义的发展在中国任重道远,好在用友大学已经坚定了走建构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高起点的选择,需要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建构主义就像一块神秘的磁铁,我一接触到它就被其无穷的魅力吸引。因为建构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有强大的支撑,而且在实践中也发挥出很大的威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说建构主义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说:因为信仰而逐渐明白,是本性使然,因为明白而信仰,是教育的结果。信仰能让人逐渐明白,明白也会促进信仰。我对建构主义的信仰就可以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因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地加深理解,让我更加明白,建构主义值得追随。
一、驯兽、砌墙、浇花,你选哪一种?
人们对教育方法的认知也是不断发展的。概括起来,我用三个不同的隐喻来形容三种教育理论的核心主张。
驯兽主张
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人。大家都知道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后来桑代克用猫做了试错的实验,即猫通过反复试错尝试走出一个迷宫的盒子。当时的人对大脑是没有研究的,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刺激—反应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强化,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反应。就像训练狗熊钻火圈,钻过去就给它吃的,钻不过去就没有奖励,久而久之,狗熊就会钻火圈了。
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不研究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把大脑当成一个黑盒子,要让学员产生某种行为,就用相应的外部刺激,反复强化,直到形成某种固定的刺激—反应模式,学习过程就完成了。我把这种教育方法比喻为驯兽理论,这种教育方法的学名叫行为主义,今天还有人在用,而且也非常有效,最典型的就是在驾校学开车。你会发现,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一些驾校的老师都像凶神恶煞似的,学员一犯错误就是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伤其自尊。这种做法是很有效的,通过强刺激,让学员对很多危险禁忌产生强烈的印象,让学员几十年都忘不了,从而养成好习惯;又通过反复练习,让学员对有些技能形成隐性记忆,通过潜意识就能完成。所以对于动作技能的培养,刺激—反应理论绝对是有效的。
砌墙主张
后来人们发现仅仅把大脑当作一个黑盒子是不对的,其实大脑是有其结构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信息的加工需要大脑这样的物质器官,这就有了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布卢姆和加涅,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布卢姆发表了他的教学分类理论。他强调知识的结构和分类教学,更注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根据大脑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存储、提取的规律,对能力进行分类培训,不同能力在大脑中的加工方式不同,教学的方法也有区别。布卢姆把能力分为态度、技能、知识(ASK)。之后认知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一本书叫《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盛群力编著),里面介绍了很多新的教学分类主张。
认知主义把人的大脑假设成为一个存放知识的筐子,认为把某种能力放进学员大脑的筐子里,学员就具备了某种能力,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我还有一个比喻,认知主义就像砌墙。比如今天的高校培养学生,就认为培养一名合格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要修二十门课,相当于砌一面墙需要二十块砖,老师把一块块砖放进学生大脑里,以为学生心中的那个墙就砌起来了。
但是事实上,有大量的合格毕业生不是合格的劳动力。原因是在老师看来,每块砖都给学生了,但学生心中的墙并没有砌起来。
浇花主张
既然认知主义的不足在于低估了对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就必然有新理论去弥补,这就是建构主义。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主张,可惜他三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主张在有生之年没有被广泛认同。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率先采用建构主义,之后建构主义在欧美流行。我对建构主义的比喻是浇花理论。譬如一盆花,假如你想让它明天长成什么样或者两个月后长成什么样,你有这个本事吗?你没有这个本事。因为花的生长是由它的基因、根系等很多先天和后天因素决定的,我们没办法控制它长成什么样。我们能做的是给它应有的养分、水、土壤、空气等,然后让它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成长。我们连让花长什么样都不能控制,就更没有本事控制人长什么样了。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老师没办法控制学生成为什么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老师在课堂上能做的只是给学生信息、场景,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和场景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学员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的结果,课堂上老师要营造一个方便学员建构的氛围和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其意义是经过社会磋商完成建构的,所以我认为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上无所谓谁是老师,除了学员自己之外的老师和同学都是老师,他们的作用都是帮助学员想明白道理。
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上,你的上课就是进行一次建构。你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置身于某种场景、洞察其他人的观点、和老师同学进行异议磋商,最后完成属于自己的建构。所以,对建构主义的认知来讲,老师没办法让学员保持空杯心态,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固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解读世界。如果一个人真的“空杯”了,反倒没法建构了。建构主义者最基本的假设是受教育者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给学生提供信息和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然后让他想明白道理,继而作出属于自己的决策。
冰山下的不同
三种教育理论就好比三座并列的冰山,很多人都只看到冰面上的不同,其实冰面下支撑冰山的基座更是各具特色。
其实,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旁支、一个应用。所以,教育学的发展以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反过来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初,行为主义为心理学主流,就是刺激—反应理论。而在当时,不管是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还是巴甫洛夫、桑代克,都主张在行动中学习。
行为主义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不探究大脑的运作机理,把大脑当成是黑盒子,做很多外部实验。认知主义则不同,它将大脑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评估、决策、反应等信息加工过程的机理做了研究,所以认知主义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再往深研究,会研究大脑的结构和机能,比如额叶、颞叶、杏仁体、丘脑的功能等。当然,精神分析学派对认知主义的教育也很有贡献,精神分析虽然不研究大脑的生理器官,却通过人们行为乃至梦境的分析来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精神分析学派的很多主张和实践对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态度类教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则和格式塔心理学有紧密的联系,格式塔心理学非常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强调认知是人们基于大脑中早已存在的各种痕迹,加上主观意识对这些痕迹的再加工,形成认知构图。举例来说,你看到一只手就知道那是一个人。你凭什么知道那是人呢?是因为你的大脑里储存了很多关于人的痕迹。突然来个信息,你的大脑就会根据这些痕迹加工建构,判断出那是人,这个过程中你的意识、经验、格式塔是积极参与的。
[坚持习惯]:
读书➕10000步➕思考
[今日感悟]:第三天,安静的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