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它说婚姻有三种状态――搭伙过日子、彼此做伴、相互成就。想必不用说,很多人希望是第三种状态,那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秒懂的舒服状态。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告诉我们婚姻里重要的是灵魂的门当户对,这才能久处如初见,久处而不厌。一部《我们仨》记录了她和丈夫之间的真实生活片段,感动了多少人。生活如何出彩,需要智慧;婚姻如何维持,需要呵护。不可否认,找到互通有无、层次相对一致的配偶是幸运的,因为你会发现如杨老二人一人写作,一人修改那种诗情画意可遇不可求。
今天晨读《爱的博弈》,介绍了“末日四骑士”(批评、蔑视、防御、筑墙),攻破以上“四骑士”应该要多些赞美,少些否定;多些坦诚,少些猜测;多些协调,少些“驻防”;多些尊重,少些命令。
妻子连声感叹美好的景色:“哇,那个地方风景好美!”这时,丈夫可能闷声不响,也可能会积极回应,“对啊,希望有一天我们能一起去。”后者会给妻子愉悦的感觉,因为积极的回应会给人带来尊重。
总以为夫妻是打不散骂不跑的人,殊不知最脆弱的就是夫妻关系了,好好爱惜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体现在相处的每个细节中。留住对方的心首先留住他(她)的胃,而我觉得,留住胃之前应该自己用心。多营造宽松的空间,而不是捆绑。
昨日本是家人团圆的中秋之夜,我却告别小宝和哥哥一家。结婚之后往往让我很矛盾,以夫家还是娘家为基准,其实最理想状态是一大家人,但地理上的距离让我只能舍弃一方。昨晚连赏月的心思都没有。刚认识那时恨不得天天一起,现在一起拥有小家,才发现“小家”要归属于“大家”。但我生气昨晚他没提一句要说节日祝福,我孤立无援。我又一次没有坦诚布公而给自己找难受。
理解先于指责,自己也过得轻松点。赞美先于建议,别人也听得舒坦些。刚认识那会,有一次聚餐结束,我想帮忙洗碗,他居然冒出一句至今难忘的金句――“别,你的手哪能干这活?你这是用来教书育人!”当时玩笑的成分也有,但那时越发有冲动要洗碗了。假如换一种命令口气,难不保会反问对方为何自己不动手。
婚姻中不是谁改变谁,而是互相成就。我有时买书的欲望比买衣服还强,一套《三体》华丽丽就被他即将啃完,假如要求他写读后感那是很大问题,但让他讲讲内容还是很精彩的。夫妻的活动可以共享,但不一定时刻同步。就像我写《简书》,他负责承担“读者”的角色,足矣。而我备课时,他会脑筋高度运转为我出谋划策,有时觉得他是通才。
赢了你,却等于输了全世界,婚姻的博弈不是计出何人胜,而只需要谁先舍得放弃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