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等待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世间,每天都有人相遇,有人相爱,有人分离,每个人的爱情故事既有与他人不一样的动人之处,又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曾经感天动地的爱情也是一样。

但如果你是一个时间旅行者呢?

如果你能穿梭于所爱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离遇到幼齿的她、青春焕发的她,甚至在离开人世之前,还能穿梭至数十年之后白发苍苍的她的身边,那么,你的爱情故事,甚至一生,便注定会与芸芸众生不一样。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里的亨利与克莱尔,他们就是这样一对注定与众不同的恋人、夫妻。

相遇时,她六岁,他三十六岁; 结婚那年,她二十三岁,他三十一岁;他去世时四十三岁,她三十五岁;再度相见时,她八十二岁,他仍旧只有四十三岁……

他叫亨利,一个“时间混乱症”患者,在属于他自己的时间里旅行穿梭。此刻,他三十岁,但下一刻,他就有可能回到了二十岁,或者是去了未来的四十岁,甚至与童年或未来的自己相遇,只在此刻的地上留下如蚕蜕般蜕去的衣服。他无法对自己的失踪行为进行控制,压力、噪音、劳累……都有可能导致他的突然消失。甚至在自己的婚礼上,他也失踪去了另外一个时间,邂逅了另外一个年龄的自己。

她叫克莱尔,和我们一样没有任何特异功能的女子。是亨利的出现,改变了她原本可能与我们一样平常的人生,开始了不可思议的爱情传奇。从六岁到八十二岁,她都生活于漫长的,对他的等待之中。因为爱,她只能等待,别无选择。她在此刻,他却可能在她的过去或者未来里。他去世了,她的等待却仍在延续——她坚信,在未来的某一个日子里,永远停留于四十三岁的他,会与日渐老去的自己再次相遇。这次相遇,值得她用未来生命里所有的日子去等待。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等待的故事,是对在短暂的生命里能否创造出永恒的爱情的探讨。

亨利的生命仅仅四十三岁,在克莱尔六岁至八十二岁的七十六年时间里,他通过时间旅行与她相遇了一百五十二次。克莱尔二十岁的时候,终于遇到了生活中真实的亨利,而不是时间旅行中的亨利。但相遇之后,她仍然处于等待之中——他仍旧会时不时地旅行去另外一个时空,去见童年的她,或者回到他的童年里,重温与父母相聚的温暖快乐,以及父母因车祸去世的恐惧与巨大悲痛。他不断地离去,她永远地等待。亨利的烦恼在于“我不想呆在没有她的时空里。但我总是不停地离去,她却不能相随。”而克莱尔的烦恼是“为何他的离去,我总无法相随?”

身不能随,但她对他的爱情却相伴他一生,甚至自己的整个生命。

在克莱尔与亨利的爱情世界里,时间已经不重要了,生命甚至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一直在等待。他的突然消失与出现,给她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但她的爱情却从未因此而褪色或改变。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美国视觉艺术家奥黛丽·尼芬格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建立在假想的疾病“时间混乱症”之上,描写的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爱情与时间,谁更强大?

现实与许许多多故事都告诉我们,在时间面前,爱情脆弱得不堪一击。

对于那些因失恋而痛苦的人,我们也经常会说:时间会冲淡一切。

但亨利在临终前留给了克莱尔一封信,信里有这么一句话:“我爱你,永永远远。时间没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人,如果你视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时间便真的没什么了不起。

你我都是漫无际涯的时光长河中的旅行者,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了命里注定的爱人,握着对方的手一起走。我们期望能一生一世,但如果命运不允许——“我爱你,永永远远。时间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真正相爱的人。即使你不是亨利或者克莱尔,也没有患上那种恼人的“时间混乱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试过深爱旳人一声不响地消失吗?克莱尔的一生都在经历着他忽然的消失,她也期待了无数次与他相见。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
    阿喵陪你读好书阅读 676评论 0 1
  • 灰,是高档的颜色 即使天空被渲染 风滑过水面 不舍得留下涟漪 垂下的思绪 任由车窗外时光掠过 不飘不摇 稳如铅注 ...
    li3wei阅读 246评论 0 2
  • Http与Https的区别 简单的讲,Http协议的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采用的是明文(post请求也只是将数据放在h...
    朔野阅读 752评论 0 4
  • 我们遇见的时候,我是自己一个人,有喜欢的男生,他也是一个人,却很迷茫,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出现在了他的...
    薄荷味的冰激凌阅读 559评论 0 1
  • 12年的时候,看到同事从西藏回来拍回的照片做成相册,感叹祖国还有如此广阔的美景,便一直心心念念自己也要去一回,这趟...
    lianzhanshu阅读 904评论 6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