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历史文化丛书》是济宁市空前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李白与杜甫在济宁》作为丛书的一种,有着独特的意义:在以孔孟之乡闻名于世的济宁大地上,至今还保鲜着大唐一代的文化精髓或曰唐诗文化,而这一脉文化的承载者,便是在济宁安家入籍二十多年的李白与在济宁流连多年并与李白在此结下生死情谊的杜甫。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当然是中国健康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有唐一代——特别是它的盛唐时代,其开放的气度与全方位繁荣的局面,更令人的精神力量得到了重大的释放,并从而产生了灿若群星的诗人和浩瀚如海的诗歌。文化,到了唐代,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高峰。在这高峰之巅,屹立着两颗不朽的巨星:诗仙的李白与诗圣的杜甫。这样两位在中国世代家喻户晓的诗人,竟然不约而同地与济宁发生了如此深刻而又漫长的血肉联系,这种机缘,不能不说是这方沃土的巨大幸运。
这是真正的人杰地灵。
可惜我们孜孜于孔子的时候,将李白与杜甫遗忘了,而且遗忘得太久。但是,太白楼在,少陵台在,浣笔泉在,古南池在,泗水之上的金口坝在,尤其是两颗巨星由他们的诗歌与生平所发生的光芒摇曳千年愈加明亮。这种明亮而又温暖的光芒,滋养着我们,也感动着我们。先是零星的研究者,埋头苦干,发掘与发现;志士仁人的呼吁与对于历史真相的探求与追索;继而是政府明智的决断,以现代的眼光重新观照逝去的大唐,并采集李、杜的热量,照亮我们的当下。于是,“李白与杜甫在济宁”的课题,也是郑重地列入到议事日程。
当李白与杜甫又在成为济宁人的热门话题的时候,尤其在我编选这本书的过程中,总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不要忘记“李白与杜甫在济宁”这一课题研究的先行者与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这本书的作者们,其主力与中坚是济宁当地的学者与李杜文化的爱好者。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外人无法知道的心血,那种殚精竭虑,那种吹沙求金的求真求实精神,还有那种牺牲与热爱,都每每让我感动不已。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却要慷慨地花去生命里珍贵的时光去研究李白杜甫,为我们的济宁也为我们的祖国恢复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宫衍兴、郑修平、王伯奇、武秀、徐叶翎、樊英民、姜葆夫、张金鹏……在这本书里,虽然根据本人意愿没有收入郑修平先生的文章,但是他对于“李白寓家济宁”这一课题最早而又持之以恒地研究,无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于李杜与济宁的关系,尤其是李白到底寓家济宁何处,是有着较大争议的。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寓家任城,寓家兖州,先任城后兖州。这种争论,因为一批文物的出土和1994年“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兖州的召开,“李白寓家兖州”说似乎得了国内学术界大致地肯定。在这方面,兖州李白研究会的几位学者做出了艰辛而又扎实的努力,让李白寓家山东的研究,获得了开拓性的进展与无法抹杀的成果。至今,争议仍然存在,这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只是不管怎样争议,李白在他生命最为重要的时期,曾经寓家济宁二十多年,已经成为定论,并为济宁带来了无尚的荣光与取之不尽的精神与物质的财富。
编选这本书,其意明确,就是要以开放与博大的胸襟学习与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创造无愧于后人的当代文化的热情。我们不能光是躺在前人的成绩上向世人谝,我们有孔子孟子,我们有李白杜甫……还要在悉心学习的基础上,拿出我们当代人的创造与文化来。当然,一本薄书,无法囊括所有研究成果,甚至不能将重要文章“一网打尽”。更会因为编选者学识与视界的局限,而使该书存在诸多不足,肯请方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