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部首任部长吴汉圣上任不久,西南某省扶贫迁建小区内却出现了荒诞一幕:民政干部发放"助困连心卡"竟要求独居老人互背个人信息。这种看似笑谈的荒唐,恰如一面明镜,折射出社会治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
考诸古今中外,善政难行往往源于三个症结:其一谓之"衙门隔墙",中央院墙内烛照千里的智慧光芒,往往被地方官僚的认知藩篱阻隔;其二名曰"文牍积习",叠床架屋的文件转送取代了田间炕头的实情体察;其三堪称"急湍拍岸",基层治理能力如礁石般阻滞着改革大潮奔涌向前。去年贵州某县投入千万元建设社工站,验收报告宣称"村村覆盖",暗访组却在档案柜里发现多份空白走访记录表,政策善意竟在形式主义的河道中悄然断流。
但见赣南红土地上,返乡女大学生黄秀丽带领社工团队正破除僵局。她们用三年时间走遍17个空心村,以"方言调解""田间会诊"等土办法化解了上百起家庭矛盾。当社工站的招牌在土墙上生根,当空巢老人能准确说出"有事找穿蓝马甲的",社会治理的春风才真正越过高山深谷。这启示我们,政策落地的生命力不在于文书工整,而在于治理颗粒能否沉淀为民生养分。
战国李冰凿离堆以驯岷江,唐时白居易筑堤坝以安西湖,其智慧皆在于通堵疏浚、因地制宜。今观闽地某市,社会工作部联动组织、妇联等九部门设立"民情直通车",让孤寡老人照护、困境儿童帮扶等事项实现"一窗通办"。这种破除壁垒的制度改革,恰似在李冰堰口上架起新渡桥,让国家政策的清流浸润社会土壤每个角落。
从善政到善治的跨越,需要在三处铺路架桥:一是培土植根的人才工程,建议将持证社工纳入地方人才目录,参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职业保障;二是活水长流的教育工程,可借鉴抗战时期"民众教育馆"经验,建设集技能培训、政策解读于一体的社工驿站;三是润物无声的传播工程,当学习《白鹿原》中"仁义碑"教化乡民的传统智慧,将基层治理的要义编成山歌民谣。
社会工作的真谛,在《周礼》"以保息六养万民"的古老智慧中已见端倪。今日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征途上,既需政策设计者仰望星空的战略眼光,更需基层践行者脚踏实地的躬耕精神。当每个社工都能成为点亮暗夜的萤火,万家灯火的暖意必将驱散形式主义的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