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老家了。回到老家人多话多事也多,我便几乎没有独处写作的时间与空间了。
忙了个没停,又好像没干多少活儿,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老爸老妈不在老家,他们在银川给妹妹带二宝去了。虽然公公婆婆都在老家,可我依然觉得心里不踏实,这话说出来伤人,但事实的确如此。
现在回老家多了些责任与义务,缺了一点归心似箭。
婆婆从年轻的时候就特别讲究卫生,爱清静。现如今上年纪了,腰腿没那么灵便,很怕麻烦。我们每次回去,没啥事的话也就两三天。
儿子回到农村,从下车的那一刻就开始忙得不亦乐乎,锤子钳子锯子铁锹……,所有他拿得动的工具农具几乎都能成为他的工具或玩具,不用别人教他就能用得很顺手。
一人一世界,自言自语,自娱自乐。
他在院子中的那块地方蹲了好一阵子了,大太阳底下他也没戴帽子,我担心晒伤他,叫了两三次他都没挪个窝儿,我好奇他这么专注到底在干啥。
我悄悄走到他身后,见他头上已浸出了一层密密的汗珠,小脸蛋已晒得通红。
我看他正专心观察地面上一只蚂蚁在水里挣扎。我问哪儿来的水,他说是他吐的口水,我略显生气地责怪他欺负小生命。不料他一本正经地说,蚂蚁会游泳呢,他只是给蚂蚁一次锻炼游泳技术的机会。
我假装追着打他,他敏捷地跳进果树园子里,拿起铁铲子又开始挖蚯蚓玩儿……
不能不承认,他在农村的天地远大于城里。
在城里时,不知是因为孤单还是因为胆怯,他不大愿意下楼,只要下楼非得要大人陪伴,而且经常因为大人配合得不合他意而不开心甚至生气,不尽性几乎是常态。
我想,儿子在农村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表现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儿子一岁两个月起就在农村老家生活了。
那时暑假已结束,我面临上班,爱人的工地上也是一天都离不开他,两边的老人们都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不愿意去我们在城市的家,综合权衡,只能放在老家。
婆婆家和老妈家距离1公里左右。儿子便很规律地在两家半月一轮换,老人相对轻松,儿子的生活空间也大,这样一直长到4岁,上幼儿园之前我接到了我们身边。
那两年多时间,正常情况我两周回一趟家,主要是想他。老妈便经常笑说那句话:老人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
那两年多时间,儿子除了熟悉并适应农村生活,也认识并学会了很多农用工具的使用,这也是他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农村的宽阔天地,他几乎不受限制地跑动,把各种工具农具当玩具,无形中锻炼了他的奔跑速度与手部力量,与同龄人相比,还是有很明显的优势。
近两年,每年回去的次数不多,每次去时间也不长,但儿子对农村生活依然丝毫不陌生。
每一段生活都能更加丰富我们的阅历,小孩也是如此,这便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