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017年腊月三十晚上,大约11点55分,当春晚主持人和演员共同现在舞台中央准备零点钟声倒计时的时候,寂静的天空被鞭炮声打破了,接连不断,高低不一的鞭炮声夹杂着烟花升上天空绽放前一秒的响声,此刻,已经听不清主持人的台词了,于是我也被吸引出来,看着天空中绚烂的烟火
为了抢几个镜头,便迅速的跑到楼顶,咔咔咔……黑暗的天空瞬间被照的时而通红,时而明亮,中间偶尔有0.1秒的暗淡,不用提前预约,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大约持续了10分钟,还在继续,此时的我已经越来越感觉到一种浓浓的炝鼻的火药味扑面而来,眼睛也有些睁不开了,照片中已经明显看到美丽的烟火被浓浓的白色烟雾包围了
我逃离了“现场”,春晚舞台依旧热闹非凡,此刻,我却没有了欣赏春晚的兴致,因为烟花爆竹声仍在继续,那个多年压在心底的声音在问“什么时候能全面禁鞭呢?”
大约过了20分钟,终于恢复了平静,时钟的滴答声不紧不慢,只是天空变的不一样了,从小就怕鞭炮的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起了好几年前过年和女儿的一段对话,抱着被鞭炮吓着的女儿,自言自语到“要是政府能禁止放鞭炮就好了!”女儿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办法,咱们把鞭炮声录音,明年就不用真的放了!”“这倒是个好办法!”我附和到。那个时候女儿7岁!转眼又一个7年过去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尤其是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了,但是农村地区的习俗一点没变,反而愈演愈烈,有的甚至上升到攀比之风了,以门前红色的鞭炮纸和烟花桶的大小作为炫耀的资本,迷信的说法是预示着来年的财运。
专门搜索了一下关于鞭炮的历史
古有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说一: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于是鞭炮被不断改进,也逐渐成了婚庆节日的标配,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传说二: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传说三: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传说四:
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于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
烟花虽然璀璨,却只有刹那芳华,落下却也是满地尘埃,如果能够统计,每年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灰尘一定可以以吨来计吧!为什么这么多年的禁鞭行动仍然不能落实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明明是对大家都有益处的一件事,却总是有禁则止呢?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关于鞭炮,已经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扎根了,如何让老百姓接受不再燃放烟花爆竹呢,作为最最普通的一个中国公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转移注意力法
比如以村为单位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接地气的娱乐活动,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有展示的舞台
2.健康知识科普,环境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知识宣传,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健康、长寿恐怕是老百姓所追求的
3.制定相关政策,可以禁止和奖励并存,让老百姓自动禁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