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最后一课,送完学生,车开出校门的那一刻,已经五点四十分了。
天下着蒙蒙细雨,路上湿答答的。太湖边那一望无际的枯萎的芦苇,已点缀着星星绿意。
六点二十分,已快到家,手机铃声响起。同事需要几片桑叶喂养那已饿了两天的桑蚕。看着时间,望着雨天,拖着沉重的小腿,上楼的我其实真的不想再下来。
电饭锅的灯亮着,孤独地等待着远道而来的游子。无意间瞟了窗外一眼,疲惫的双眼因那一片久违的绿色亮了。小区的围墙外竟然一直存在着那么一大片桑树林,叶子在雨水的洗涮下显得更绿了。
吃着饭,和母亲讲述了采桑叶的缘由,一向慵懒的母亲竟然欣然地主动请缨了。刚吃完晚饭,母亲就已经拿着一袋叶子回来了,和桑叶一起回来的,还有母亲那满脸的欣慰。
母亲是个养蚕人,那个年代,蚕是一家人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起早摸黑忙碌的母亲,其实根本就没换来几个钱,而那是农家人的柴米油盐。养蚕的岁月,更多看到的是母亲佝偻着身子,挑着一袋袋的桑叶,走在那条又细又长的田间小路上……工作的第一年,凌晨四点起身,帮着母亲把一袋袋的桑叶用摩托车开回了家,这应该是母亲最后一年养蚕。
当一份职业成了全家养家糊口的必要手段,这多少是带着苦涩的。母亲脸上那欣慰的表情,更多的是对那份苦涩的回味,是忆苦思甜的慰藉。那一匹匹华丽的丝绸,饱含着一代代养蚕人的心酸,以及那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那佝偻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