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No.24】鲁迅是拿来收藏的,金庸是拿来看的?

在读《许子东读鲁迅》这本书中,许子东概括了一下“我不知道”的含义。

第一,是弗洛伊德的“我不知道”是在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可能是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

第二,文学中(人们口语)所表达的“我不知道”是连主人公都不知道的东西。

第三,文学评论(旁观者)所表达的“我不知道”是可能连作家自己也不知道东西。

这最后一个“不知道”让我联想起一个梗。关于鲁迅的。

在他的《秋叶》里曾写过一句话: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长篇大论的给我们分析了半天其中的深刻思想及对恶势力的不低头。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

在即将下课时,语文老师在论述完一切让我们必须知道的含义后,又补充了一句话。

“我想鲁迅只是想写两棵枣树吧。”

十几年过去了,那密密麻麻的笔记一句完整的也没记得,独独这句话,印象深刻。

在《彷徨》中有两篇文章,是鲁迅描写自己的作品,其他的肯定有他的影子,只是这两篇,更为明显而已。

一篇是《在酒楼上》,另一篇是《孤独者》。有学者说,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北大的钱理群都说这两篇文章是鲁迅在写鲁迅的故事。

《在酒楼上》的“我”和吕纬甫,是我和内心的我的对话。

《孤独者》的“我”和魏连殳(shu),是我和内心的我的对话。

简直就是当鲁迅碰到鲁迅。

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电视剧《柒个我》。讲述的张一山的扮演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七种不同的状态展现。因为表演,显得略有浮夸。

在看《柒个我》之前,我刚刚看完了《24个比利》。这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一部小说。讲述一个人在内心中居住了24个不同的角色,在不断地分裂中生活,做出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的结局是在心理医生的干预下,他慢慢融合了多重人格。开始恢复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但我个人觉得,每个人在不影响生活时,还是一定有不同的角色扮演。而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状。

就像鲁迅,在我们的思想中,他永远是高举着革命的旗帜,永远是冷眼旁观这个世界,永远是为了未来愿意负重前行,永远是俯视一切,批评他人的作家。

可是,现在当在看这两篇文章时,当真的读出鲁迅心中的另个一“我”的时候,才会觉得,这样的人更加真实,更加让我能够体会到有味道的鲁迅。

曾经在一个群里有网友说道:

“鲁迅是用来收藏的,

沈从文是用来读的,

金庸是用来看的。”

也许被收藏的鲁迅,是他的高深,当看到鲁迅面对自己里边的“我”时,也可以让我们拿来好好地看一看。说不定,还能看到我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