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普遍熟悉“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诗句,这些诗句来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客观上来说,这首劝学诗确实有起到激励人读书的作用,但由于诗中用功名利禄甚至美女来作为激励人读书的手段,就难免会将人读书的目的导向纯粹的名利。通过读书,学习到专业知识,用于发展职业,固然是无可厚非,但读书的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呢?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哲人的看法吧。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学者是为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如今的学者是为了向他人炫耀。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只是把迷失的本心找回来而已。迷失的本心无非也是指迷失的道德本心,可见孟子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道德修养。
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彰明自身光明的道德,也是为了道德修养。
宋代大儒朱子(朱熹)说:“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气质不过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外观上的表现,可见朱子也是认为读书是为了道德修养。
由上可见,古代的哲人都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也即是道德修养。如果将读书的主要目的用于形而下的物质追求,也许会失去读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