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卑是一种自我主观否定的心理情绪,它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自卑学历、长相、谈吐、能力等等。然而很多自卑都是主观判定的,也就说你一直在否定自己。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比较,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己的不足。
正因为有了自卑,很多人都在默默的付出着。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此来补偿“缺陷”。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在努力很久之后发现并不能赶上他人,于是自卑心理愈发严重。其实这种比较本来就带着不公平的因素,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教育背景不一样,就会导致不同的人生高度,努力只是一种对待天赋的态度。
有一种人试图寻找自卑感来激励自己,这是很危险的行为。可能在一出生我们就会注定自卑,小时候比身高、在大一点比成绩和学历、成年之后比工作、比收入、比婚姻、比房子车子等等。在比较中我们容易迷失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有些比较来自于父母和周围的人,“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父母给你的压力。试图通过别人的优越来激发你的斗志,然而我们不是弹簧。最终有的人比过了别人家的孩子,有的人则成为了人生模式。处处去比较,处处不如人。即便在比较中获得了自己所谓的成功,但仍然得不到内心深处的肯定。下一个自卑油然而生,继续努力努力在努力。人生大好的光景就在自卑与超越中悄然消失了,你之所以不快乐不是得到的少,而是比较的太多。你是人不是神,不是所有的比较都能实现。比较是可以激励人,但一旦沾染了“自卑激励”就像毒品一样。在超越中逐渐自卑,在自卑中不断沦陷。
我们熟知很多励志的故事,主人翁的客观条不允许他做某一方面的事情,比如贝多芬,聋子做了钢琴家;梵高色弱成了美术家;霍金瘫痪成了物理学家。他们有过自卑吗?答案是有的。为什么他们有所成就?因为他们忘记了缺陷,把生命更重要的视线投身于他们的兴趣上。并不是他们有意的回避自己的缺陷,而是他们知道了有一种缺陷是此生弥补不了的。贝多芬的耳朵好不了,梵高的色弱也好不了,霍金也不能像正常人站着,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与其盯着自己一些无法改变的自卑,倒不如在当下做好正在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去比较,这是人之常情。比较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绝不是让自己陷入自卑的泥潭。
自卑是一份卑微到尘土里的心境,别人无法帮你上岸的漩涡。你也许听过一句已经变成陈词滥调的话: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努力其实还有更深的内涵:我们只能在自己天赋种努力,才能真正去超越自卑,才有能力接受和接纳被比较产生的自卑。如果我们根本觉察不到自己天赋,那就看看你现在自卑吧。你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你深刻的知道,就算你怎么努力都不会变成那样。其实我们也会用各种方式来麻痹自己,试图把自卑赶走,这种麻痹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最终来证明拥有自卑是人生的常态。而这种常态不能匹配你对物质、权力等等一切的追求,长此以往自卑将化为一颗人生之树的根基,它每一个分支都是自卑的衍生物,比如自恋、自负、不配得、玻璃心......。
然而在面对自卑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大多都是恐惧的。恐惧的原因是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个真实的是懒惰的、卑微的、不思进取的。如果你能重新审视这些词语,他将变成安逸的、渺小的、活在当下的。让此刻的你与内心的真实想法一致,或许就能看到更好的自己。以自己真实的心态,过着当下的生活。如果你想突破现在的生活,首先肯定最真实的自己。当你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过程远远比结果更精彩。从此刻感谢那些自卑,有了他们你才知道当下最真实的自己,也是比前一秒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