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还是无用?
关于这件事的争论在历史上一直都没有停止。
有些年代,我们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者说“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把读书这件事捧上神坛;有些年代,我们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把读书人踩在鞋底。
读书曾经是阶层跃迁的主要手段,无数人通过科举完成了从耕农向官僚的转变;读书也曾经是败家亡国的重要原因,宋朝的“重文教轻武事”让国家守卫力量在蛮族的入侵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即便在建国之后,比较大的“读书无用”的论调也曾经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那众所周知的十年。当时高考被废除了,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上百万的年轻人都被打发到边疆去接受“再教育”,那时人们的未来由出身决定,不允许勤劳致富,更不允许“知识改变命运”。
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的市场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穷怕了的中国人突然认识到钱是比理想和信念好得太多的东西,于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修脚刀的”,收入上的“脑体倒挂”让人心在瞬间迷失了方向。
第三次是在当下。人口红利的消失让体力劳动的价格一路上涨,互联网发展催生的“网红经济”又让人们对于财富聚集的心态变得异常浮躁,“赚快钱”、“钱生钱”让财富和读书之间的联系变得微乎其微。
读书到底有用没用?这或许要先看看读书的目的。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社会大众的认可,其本质是一张名片或者邀请函;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获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其形式是一场辩论或者脱口秀;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看清人世的能力,其目的是一副眼镜或者显微镜;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获取内心世界的安宁,其根本是一场对话或者独角戏……
总结起来,读书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在生活之外的心灵体验,一是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获取。
然而,无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当下社会,我们用来替代读书、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实际上已经太多太多。
比如说旅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认为直观感受永远大于纸上获知,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一种时代的局限,交通的艰难和高成本将古人像植物一样牢牢地固定在出生之地——“读万卷书”是简单的,“行万里路”则艰难无比。
而今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行变成了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我们有汽车、有高铁、有飞机,人们正在以越来越迅捷、越来越便利、越来越舒适的方式走向世界, “坐地日行八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当东非大裂谷的壮观就横亘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当松阪牛肉的松软多浆引爆我们味觉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还要沉迷于他人一篇游记的描绘?——亲身体验的简单便捷正在打败文字的隽永久远。
再比如说互联网。
不要相信那些“互联网使知识碎片化”的鬼话,能让你“碎片化”的,只有你自己。
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只不过它是一种奇特的工具,你第一眼看上去很难搞清它是干什么的——你刚觉得它是把铁锹,它可能马上又在发挥锤子的功效,你刚认定它是一把集成了铁锹的锤子,可能一转眼又看见有人在用它炒菜……
互联网是一件神奇的工具,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意志发挥不同种类、不同深度的功效。
如果你觉得互联网上的知识都比较碎片,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挖掘得还不够深。对于掌握了方法的人来说,互联网就是一座自动化的宝库,你只需要轻轻敲门,宝库的机器守卫就会把你想要的珠宝装在托盘里端到你的面前来。
更为可怕的是,最近几年,互联网上涌现了一大批“知识总结者”,他们将一些艰深的理论、复杂的认知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总结给大众,并以此牟利。你只要舍得花几个小钱,把蹲马桶和挤地铁的时间从打游戏让位给阅读,你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智识,并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
比如我刚刚听了一个在线节目,是一个90后做的,他是一个留美高能物理博士,讲的内容是“古典音乐的正确打开方式”(天知道一个学高能物理的为什么去做古典音乐的节目)。在节目中,他将浩繁的古典音乐在地域上划分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时间上划分为“古人更牛叉”和“我们更牛叉”两个阶段,让我豁然开朗——要知道,原先那些音乐的各种主义、各种流派简直弄得我头大,现在短短的20分钟就让我理清了脉络,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是一种生产力的革命,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解放,我们只要找对了方向,就能轻易获得他人长久专研的成果。
读书无用了吗?
答案似乎是确定的。
因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是笨差事。
读书的兴趣是由浅入深逐步培养的——没有人会从一开始就去看《国富论》或者《梦的解析》,人们往往从通俗小说(感谢上帝在我开始读书时还没有网络小说)过渡到严肃文学,再从文学发展到历史和经济,再逐步上升到哲学和社会学。而读书大量的时间和脑力投入决定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人在最开始的一两级台阶就已经无力进取、止步不前了。
更重要的是,当你正在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之时,外部的世界正在剧烈变化、疯狂生长,很多你煞费苦心专研、刚刚窥其奥秘的理论,还没等到它开花结果、创造价值就已经变得落后于时代了。
这并不是读书的错,而是我们读书的方式出了错。
要知道,在当今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中,世界不会等你做好全部准备才向你发难,很多时候你必须先去做,在做中学,并随时调整方向。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行合一、学行合一,才是战胜世界的利器。
对于有目的的读书来说,读书无用了。因为更加快捷、更加便利的方式已经出现,并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世界和你的人生。
对于无目的的读书来说,读书则不在于有用还是无用。因为读书本就是一种用来愉悦心灵的、小众的、内向的、孤芳自赏型的爱好。
2016年12月26日于北京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