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爱情数学》这本书之前,是很少有人会把爱情与数学联系起来的,因为在曾经的常识当中,爱情是只存在于文学当中的。爱情与文学最明显的共同特征是:情感依附与寄托的载体;表达了人类对真爱的期盼与执着追求。
我国乃至世界的众多文学名著里有多少令人感叹和唏嘘不已的爱情。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飘》,中国的《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等等。爱情存在于文学之中,是大家都觉得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数学跟爱情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在《爱情数学》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要追寻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情,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为寻求真爱的人提供理性参考,可以增加找到真爱的概率,有以下三个小妙招。
①明确标准
电影《大话西游》中,菩提老祖问至尊宝:“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至尊宝说:“不需要吗?”菩提老祖问了三次,至尊宝也说了三次。这个经典桥段,相信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电影中的爱情是有差别的。电影中的爱情是炙热的、充满激情和不问理由的,“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讲的是爱情理想和完美的情感寄托,为了爱情可以什么都不顾。
而生活中的爱情,最终又有多少不是以结婚过日子为目的的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性情相近,三观契合,双方懂得珍惜和包容,才有可能牵手走过漫长的一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喜欢什么样的人?你准备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你一起度过余生?身高、体重、学历、职业、年龄、性格、居住地……每个人的择偶标准都不一样,你在选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挑选你。
茫茫人海,好难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一个。
一个数学家,在长期难以找到意中人的情况下,利用数学思维的概率推算法,推算出符合他择偶标准的人太少,就确定了他认为重要的标准,放宽了一些不重要的标准。第二年他就找到了自己钟意的对象。
②积极吸引
提高获得真爱的概率,有两个诀窍:
001.展现真实的特质
你是怎样的个性和习惯,就怎样表现自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伪装不做作,展现真实的自己,可以获得更多青睐。
002.敢于主动出击
抓住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就像攻克一道数学难题一样,争取主动,展现自己的优势和亮点,提高关注度和点赞率,增加在情感交往中博弈取胜的机会。
③把握节点
数学中有一个“37%法则”。无论是时间还是人选,在37%之前,作为确立标准的观察阶段;在37%之后,遇到比较适合的,或者之前的某个人觉得不错,也可以确定下来。不要觉得后面会有更好的而放弃,因为超过这个节点,遇到意中人的概率就会逐渐减少。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们,去一块麦田里,找出各人认为最大的麦穗,很多人在麦田里从头走到尾,最终空手而归。
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意中人,就像学生们在麦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一样,在麦田里寻找的最开始37%范围、寻找最开始的37%时间,就要所定目标,才有可能不至于空手而归。
一个人按大概活到80岁计算,在人生的37%时间,也就是30岁左右,最好就要确定人生伴侣,成家立业。我今天才发现,孔子云“三十而立”,也是用的37%法则。再一次膜拜“孔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