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女士得了乳腺癌,出去旅行又遭遇了车祸。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呢?
社会伦理对大众倡导“好人有好报”这样才有人愿意去做好事提升社会风气,这位女士作为一个个体为什么就没有好报呢?从心理层面来说“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因为做不做好人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能不能有好报是别人说了算的事。“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痛苦的原因是他救了蛇,蛇不应该来咬自己,这种恩将仇报的结果让他难以接受。
社会伦理关注的是群体,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人,是以自我为主导的,心理健不健康,衡量的标准就是看自我强不强大,要“关注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也就是说做不做好人自己说了算,有没有好报是别人说了算的。做好人的时候,有利他之心就不要期待好报,如果期待回报从心理上,会受到挫折,比如“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这是属于不合理的认知,就会引起情绪障碍,给自己造成困扰。
什么是合理的认知?我们常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那么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也就是心理学说的“黄金法则”,也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往往都是“我对你好你就一定要对我好”,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好人一定要有好报”,这个就是“反黄金法则”,“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造成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认知。世界上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就足够了,其他的交给老天就好。去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别人的事”就是困扰自己的根源所在。
好心的背后是什么?有些好人做好事,是因为要通过做好事来弥补一些东西比如罪恶感,比如做公益,有可能把黑钱洗白。很多人对别人好是因为有心理障碍,通过利他的方式来环节内心的焦虑和内疚。比如母亲溺爱孩子,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过分溺爱的背后是什么?是通过包办控制来减缓自己的焦虑和未被满足的需要。
为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一个人能活多少年跟这个人好和坏有关系吗?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长不长寿主要看基因,还得看老天的安排。好人长命百岁是我们的愿景,却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
“好汉无好妻,懒汉娶贤妻”,这里面有了对比关系,在外人眼中好汉已经很“好”了娶的妻子稍微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就会被议论不是好妻,同样懒汉那么“懒”讨了一个比他勤快的老婆就被定义为“贤妻”;再就是好汉那么好了,妻子就躲在“大树下乘凉”就好了,懒汉不干活老婆自然要勤快些毕竟日子还得过嘛;跟“好人有好报”同样的道理,好汉懒汉娶什么样的妻子,不是他们说了算的,很大程度是各自的“原生家庭”决定的。
今日学习心得:情绪来源是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理解践行“黄金法则”,生活中反思觉察“反黄金法则”的行为;理解普遍和特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