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最近看到知乎中有关于“文学是什么”,“如何定义经典文学”,以及“读文学(经典)有什么意义”一类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在(一)中提及,但是并未详细阐释,而后两个问题可谓是正中下怀。诸位如果有兴趣,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从形来看,文学是由文字组成的一门学问,但和语言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所研究的,是作为作品的一个整体。透过这个整体,我们才会去关注里面细枝末节的句子、词语一类的表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品才是文学研究的对象。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学其实就是一系列文字作品的集合,它可以是我们平常定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可以是某种青春读物、大众读物,文学其实涵盖了语言的大部分领域。而“非文学”的概念,在我看来,是用来解释文字被用作非文学用途的时候的一类文字形式,它可以只是一句流行语、一则广告、一份试卷,也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部历史或者一本字典。可以看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主要是在目的和含义上,如果一种文字形式所用的场合带有某种直接的目的,或者说它的含义非常明显,那么它就属于非文学范畴,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文学和非文学并不是数学中互相对立,互为补集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一条非常宽阔的“灰色地带”。《史记》虽然属于史,但因其具有文学性,有文学方面的参考价值,它又称得上是文学。光从形式和类别是不足以完全区分开文学和非文学的。
另外从性质来看,文学是借助文字来展现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学,作者把自己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想法传达出来,而读者借助文学,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又同时得以反观自己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联系。这可以算文学的“镜”观。如果从互动来看,文学又可以算作一座桥梁,它把每个孤岛(人作为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放在天地之间,给以观照,就像一束思想之光,把原本蒙蔽在世事表象后的联系揭示出来,令人感动与深思。
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文学性包含三类,即娱情,言志,载道(可见我的连载一),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后抽象概括出的三条性质。这三条性质中,老舍认为情是文学最重要的根基和起源,抛开了情都称不上纯粹的文学,我非常赞同,文学的根芽就是情,没有情的文字会缺少某种节奏和韵律,进而失去文学最根本的一种感觉。如今人工智能的创作已经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地步,譬如16年日本AI创作的小说通过文学评奖的初审,还有17年人工智能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人工智能的作品?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作品的情感都是伪造、学习得来的,它们并没有自己真正的情感,因此它们的作品只能称得上一种拼凑和模仿,根本不能被列入文学的范畴。然而在我们不知道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出判断,这又是另一个问题,在此不作深究。至于言志,是指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它们并不只是情感的容器,而是在一个既定框架中描述一个现象,含蓄或者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譬如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是一部典型的哲学小说,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人被疏离和排斥,发生了种种荒诞之事,揭示出司法制度的反人性和世界的荒谬本质。这就是文学的“志”。载道则是文学创作最为崇高和宏大的目标,虽然很多读者和学者倾向于排斥这一说法,我个人还是认为:伟大的文学必有所“载道”,四大名著里哪一本小说没有“道”?但是这个“道”又是消隐的,小说是不变的,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相比较而言,西方的、现代的经典其实更为朴素一些,莎士比亚的戏剧谈人性,《动物庄园》谈政治,《人间喜剧》描资本主义的众生世象,《三体》写外星文明。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日后也许还会有所补充,也欢迎大家一并讨论。
另外从读者的角度,文学性其实更多体现在审美体验方面。我们看侦探小说的时候,看着扑朔迷离的案件最终揭晓谜底,内心起伏一度一波三折,这就是文学性带来的效果。各种修辞,叙述方式,不同流派的写作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天才(天才的地方在于他们能用一种技巧生动地展现出他们需要描述的事物),另一方面也给了读者许多奇妙的阅读体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是一部意识流作品,但她提出意识流并不是纯粹为了炫技,她个人的写作风格、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认知等等都会对文学创作有新的要求,我并不主张把文学性从文本中“肢解”出来,像我们在学校语文课里做过的一些题目一样,文学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整部作品体现出一定的文学性,而不是单独看一个句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其实并不利于读者去把握全篇。其实,文学性应该属于艺术性在文学这一领域的分支,不过限于个人对艺术了解有限,便不在此展开谈。
总的来说,文学性可从两个角度着手分析,而这两个角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果没有“情”、“志”、“道”,干巴巴的文字也谈不上审美体验和艺术手法;如果没有美和艺术手法,“情”、“志”、“道”变成扁平僵硬的段子和教义,失去了弹性和魅力。两者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文字信仰”,欢迎关注和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