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元
No.95/第十章/1&2
第十章 皖系军阀干将徐树铮与北洋政府之西北筹边
第一节 1916年6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控中央政权,北洋军阀当国的历史进入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皖系军阀是北洋军阀集团中与直系、奉系军阀鼎足而立的三个重要军阀之一,因其首领段祺瑞是安徽合肥籍人氏而得名。
段祺瑞,字芝泉,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出生于安徽六安太平集,数年后迁至合肥。段自幼随其祖父在军中长大,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赴德国学习军事,后协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段率北洋军与民军对峙。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出任临时大总统。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迭向清廷进言共和,并领衔北洋将领通电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当国期间,段被委以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1916年6月袁死后,北洋军阀集团迅速趋于分裂,皖系军阀最先兴起,北洋军阀当国的历史进入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至l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胜皖败为止,前后共计四年。其间,尽管政局动荡,大总统曾三易其人,经历了由黎元洪而冯国璋而徐世昌的更迭过程,段祺瑞自己在国务总理任上也是几起几落,但中央政府的实权基本上一直为皖系军阀所掌控。
在北洋赳赳武夫中,段祺瑞的个性品质颇有些与众不同。
国民党元老吴铁城曾有如下评论:
段祺瑞“胸襟偏狭而不失其质直,爱惜才干而不辨贤佞,易为群小包围而不贪鄙,主观的公忠体国,而有北方军人才是国族中坚的偏见”。
具体而言:段生活俭朴,不敛财、不贪鄙,给人以洁身自好、为政清廉的印象;争强好胜,偏执自负,而又不乏遇事果断、为人直率的军人气质;自认为公忠体国、不谋私利,但又有极强的北洋军阀派系观念;性情懒散,常常把政务假手于亲信部下,但“始终愿意对部下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
段祺瑞自身的这些个性品质,使他在北洋集团中和民国初年政坛上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少军界政界怀才之士、性情中人争相投效段氏门下,从而逐渐形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势力。其中尤以段祺瑞与徐树铮的忘年之交最具几分传奇。
第二节 徐树铮其人及徐、段不渝之交
徐树铮是民国初年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北洋怪”杰之称,是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得意门生、股肱干将、心腹智囊,别号“小扇子军师”。
徐树铮,字又铮,号铁珊,生于1880年11月11日(清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江苏萧县人。萧县于1955年划归安徽。冥冥之间,徐、段成为同乡。
徐树铮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其母岳氏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徐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7岁能作诗,被誉为神童。13岁考中秀才;17岁又中岁试一等第一名,考取廪生(lǐn shēng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为廪生,类似今天获得政府助学金的优秀学生),食廪饩(lǐn xì 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在科举时代,秀才分为三个等级:禀生、增生、附生,其中禀生由国家每年提供8两银子的膳食津贴,而当时一个壮劳动力的一年所得也就5、6两银子)。1897年,徐18岁,乡试落第。时值清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徐目睹国事维艰,非常痛心,遂决意放弃科举“功名”,留心国事,邃密经世致用之学,为来日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计。
1901年,徐树铮22岁,北上山东济南,欲投效山东巡抚袁世凯所练新军,碰壁未果,只身羁居济南城内高升旅店。时值隆冬,因在外漂泊多日,所带盘缠已剩无几,为支付食宿,徐只得在店前街头摆摊卖字。适逢段祺瑞前往高升旅店访友,二人得以邂逅。段祺瑞时年37岁,长徐十五岁,正以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兼随营武备学堂总办的身份,随袁世凯驻防济南。是日,段在护卫簇拥下,缓辔来到高升旅店,无意中看见一个白面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书写楹联。在瑟瑟寒风里,他虽衣着单薄,有些落魄,却无丝毫寒酸之气。段下马进前,端详此人,见其气宇不俗,一脸书卷气,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于是顿起延揽人才之心,乃询其详。徐告以投友不遇,盘缠用罄,正在等候家里汇款。段问徐是否愿意到他那里就事?徐不卑不亢,答以“值得就,则可就”。段越发异之,约徐到府上一叙。两人促膝而谈,纵论国事时局,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段聘徐为记室(文案秘书)。从此,段徐结下不渝之交,休戚与共,相得益彰。段渐视徐为股肱心腹,对其言听计从,深信不疑;徐则奉段为至尊,为其奔走效力,毕生追随。
徐自入军籍,深感段之知遇,用心当差办事,自觉接受军旅磨砺。虽为文职,平时却与兵士一同跑步操练。暇时向学,曾手注《孙子兵法》,印行于世。经数年观察,段认为徐之为人“性刚正,志忠纯,重职责,慎交游”,并誉之“坚苦卓绝,志趣异人”。1905年,徐26岁,由段保荐,赴日本士官学校深造,习步兵科。徐深知此番留学镀金正是将来仕途腾达的绝好阶梯,乃向段表达心声:“承蒙厚爱,终身不忘,今后有生之日,皆是报效之时。”
1910年,徐学成回国,仍效力段之左右。是年,段祺瑞署理江北提督,徐被命为军事参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徐被任为总参谋。当时,清廷统治已是风雨飘摇,但仍不肯接受退位条件。袁世凯暗中授意段祺瑞“逼宫”,段遂领衔前线46名北洋将领共同署名,于1912年1月26日电奏清廷,主张共和,且颇多危言。段手握重兵,清廷得电,顿失余勇,于当月30日即决定退位,而这份对清廷起了催命符作用的电文就是由徐树铮所起草。
进入民国后,段为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徐则任陆军次长;段为国务总理,徐则任国务院秘书长;段为参战督办、边防督办,徐则任参战处参谋长、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二人步步相携,荣损相俱。
(未完待续)
(本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弱势守土》实体书已绝版,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简信联系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