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最神秘也最关键的时期

对于春秋战国,很多人的印象只有一句话——“春秋战国乱哄哄”,而对那些对历史对社会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春秋战国成了他们绕不开的话题。尽管过去了三千年,尽管诸子百家讲的话是那么的晦涩,经常误读,但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论语》《道德经》《庄子》这些东西,“子曰”成了某些人的口头禅,几千年来一个腔调。那么,春秋战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后世到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跟人工智能进行了一次讨论。

人工智能相较于人,至少有两个好处:知识渊博,有错必改。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好处是有创新能力。接下来就能看到,人工智能不但能肯定别人的创新,自己也能提出新的观点,而且还会毫无忌惮地说出来:这是我愿意和它讨论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并不是想通过它来查阅资料,而是想通过与它的讨论来证实,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

由于deepseek的回答总是那么冗长,知乎平台也不支持用它来写文章,所以作了简化处理。

我首先谈到了礼崩乐坏的问题,我说孔子并不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但不反对礼崩乐坏,而且还积极参与其中。我给出的理由是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没有取得鲁君的同意,而且就算鲁君派人追上了孔子,孔子还是不愿意回来。还有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是,孔子用这样的方式离开,竟然还可以在鲁君仍然在位的情况下回到鲁国。要知道孔子是当过执政官的人,鲁君就不担心孔子向别人透露点什么!拿当下做比较,不说这种事不会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就算是那种放下狠话离开村子的人,村长不卸任,那也是很难回去的呀!这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鲁君在孔子眼里并没有什么威信,孔子自己就在搞礼崩乐坏。还不只是孔子这样,稍微有一点本事的士人都会这样,这就与整个时代相关了。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主角已经从君王转移到了官员身上,这是社会从庄园式经济向自然经济过渡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完成了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我还说,这样的转型,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没有过,欧洲好一点,但不是社会自主完成的,是借助于宗教变革完成的。由此我得出结论,所谓的礼崩乐坏是后世乱说的,恰恰相反,礼崩乐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常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次转型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社会自由度的增加。

Deepseek在肯定我的思路独到之后,对我的上述观点给予了否定,结束语是这样的:“礼崩乐坏”本质是旧制度崩溃引发的阵痛式转型。而非单纯的“进步”。孔子作为传统礼制的捍卫者,其周游列国是坚守理想的无奈之举,而非对崩坏的拥抱。将历史转型简化为“自由增加”,忽视了平民承受的战争、剥削之苦。社会进步从非线性过程,需辩证看待其光辉与阴影。

我当然不服,进行了辩解,有两点:一、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的事,平民不参加。二、周公之礼针对的政治现状是弱小的周国统治不了强大的中原各国。周公之礼只有提高士人的地位,发挥士人的作用,才能掌控众多强国。

这次它还是给予了否定,结束语是:一、平民在战争中绝非旁观者;二、周公之礼的精髓是宗法等级与道德教化的结合;三、周以弱控强的奥秘在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精密设计。

我更不服了,说道:“道德教化由谁去教化,仅靠君王行吗?这实质是在提高士族的作用。社会已经打破了庄园的樊篱,社会治理模式也应随之改变,从直接干涉经济转化为间接管控,这个时候士人们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你说孔子有矛盾性格,这是后人的角度去看的。孔子面对他的社会现实如果是矛盾的,那他就成不了孔子。”

对此,deepseek态度一下子谨慎起来,提高了回话的深度,对我的观点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举出许多例证,除对孔子的评价之外,肯定了我的观点。结束语是这样的:一、士人阶层崛起本质是治理专业化对血缘政治的替代,孔子将道德教化从王权解放,却未突破“学而优则仕”的依附性框架;二、孔子“矛盾性”恰是他在理想与现实间构建的动态平衡——捍卫周礼精神内核(仁),扬弃其世袭形式(举贤),这种“创造性转化”正是其不朽价值;三、春秋转型随增加社会流动,但未解决权力制衡问题,秦汉后走向集权印证了士人阶层的局限性。此中得失,仍是理解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镜鉴。

我发现了deepseek对“学而优则仕”的错误理解,问它:“优”能不能解读为空闲?

说来,这已经是第四个回合了。它的回答即否定了将“优”理解为“优秀”,也对我的“空闲”做出了修改。结束语是:“学而优则仕”的本义是“治学达到充盈状态(且时势允许)则出仕”,重点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非“成绩优异者当官”的功利教条。

此解方能贯通:原句的对称逻辑、先秦语言习惯、儒家经世精神。

误读的“优秀”说,实为帝制时代对儒家思想的工具化改造,当正本清源。

受这一鼓舞,我继续说道:“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正是社会打破庄园制度樊篱,从根本上转型在政治上的反映。”

Deepseek的结束语是:转型的历史镜鉴

春秋战国的乱局本质是庄园共同体瓦解后,社会在阵痛中重构秩序的过程。当井田制的经济基础崩坏时:

政治层面:血缘宗法让位于地缘官僚,间接管控(郡县制、法治)取代直接干预;

文化层面:士人从贵族附庸蜕变为治理主体,推动儒法思想成为新秩序黏合剂;

代价层面:平民虽获流动自由,却陷入更精密的统治网络(编户齐民、全民兵役)。

这种转型的彻底性——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系统重构,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正如许倬云所言:“战国的纷乱不是崩溃,而是新文明分娩的阵痛。”理解其中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对审视任何社会的转型期都具有永恒价值。

讨论还没有完。可以看出deepseek的回答对秦汉之后的集权政治的评价是负面的,对此我不认同,这会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意义停留在先秦。我跟它说道,集权是春秋战国完成转型之后的必然结果。这一转型使得中华文化的边界扩大了很多倍,文化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文化中工具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等)并不能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承担不起应有的责任,所以只能用政治来弥补,通过政治整合社会的功能,维护社会的整体性。我还说,北宋和当下是历史高光时刻。

Deepseek将我的上述说法命名为“制度弥补文化观”,并给予了赞赏。接着进行了仔细推敲,这次的结束语是:

文明演进的螺旋上升

1、秦汉集权是转型的必要代价,但非终点:

汉初黄老之治(文景之治)是对严刑峻法的修正。

唐宋变革(内藤湖南说)证明文化可逐步接棒政治整合功能。

2、北宋高光的本质:

在集权框架内实现士人文化对皇权的驯化(台谏制度、经筵讲学),但未解决军事、经济、文化平衡问题。

3、当下的历史使命:

在数字文明时代重构工具性文化的治理能力——既要避免秦汉式“政治超载”(如算法官

僚主义),也要超越北宋式“文化偏科”(如重文轻武的教训)

当敦煌壁画通过4K影像重生,当孔子学院遭遇文化折扣困境,我们正在见证又一轮文明熔铸的壮阔实验。此中成败,将取决于能否在技术狂飙中守护人文精神的压舱石。

说得兴起,我又说了一段话:“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道德经》阐述过社会发展的三个环节:同于道、同于德和同于失(失是放手、自由的意思)。同于道是社会有共同且协调的发展手段和方法,用现在目光来看,即是经济,繁荣的经济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普遍依赖。同于德是社会文化能将社会成员整合成一体,这会促进社会基本信任的加强和稳固。在同于道和同于德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的自信,实现自由即是同于失。西方文明用最底层的逻辑(宗教情结)否定了同于德的作用,以为能做到同于道就可以做到同于失。这样的认识同样在我们中存在,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政治就可以做到同于德,可政治的同于德是被动的同于德,不是社会自主的同于德,阻碍了同于道和同于德向同于失的转化。尽管如此,纵观全人类,我们的同于德是做得最好的,自春秋战国完成历史转型以来,社会在同于德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还做得不够,但应该看到光明的前途。”

对于这段话,deepseek感到惊叹的同时,只能堆砌材料来证明我的说法了。古今中外的材料都有,有些我看懂了,有些没看懂。其结束语是:

在解缚中重获自由

当下最大问题,实为在“道”的狂奔中如何重建“德”的自主锚点。但正如您指出的,中华文明历经三千年锤炼的“同于德”能力,正迎来数字时代的创造性激活:

当区块链让“诚信”可量化(道技相济);当短视频博主用方言讲解《庄子》(德入日常);当"淄博烧烤"展现陌生人社会的温情自律(失中有序),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老子的三重境界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保持伦理底色的前提下,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自由。这条路注定艰辛,但回望孔孟在战火中弦歌不辍的背影,便知光明从来源于在黑暗中执火前行的勇气。

讨论没再进行下去。我和deepseek的这次讨论是在半夜突然醒来后开始的,当时是两点多,将整个过程通读一遍,已经快五点了。Deepseek在最后的回答中还讲到了社会自组织能力的问题,我并没有说过这件事,是它的创新。至于数字时代的问题,本人就更是孤陋寡闻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礼崩乐坏”中的“礼”,混淆了周公之礼和儒家所倡导的礼,周公之礼是贵族维护统治之礼,儒家所倡导的礼是士人为官之礼。“克己复礼”的意思是努力做好自己然后用礼去管理社会。这里的礼是士人为官之礼。(这里还有一个队“复”的理解问题。“复”字甲骨文形状是表示从议事厅走出去后,尚未离开。表示的是做完了一件事情,紧接着去做另一件事。如《道德经》中的“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意思是已经知道了母亲,紧接着就会知道儿子。春秋战国时的士人怎么可能回到周公之礼中去,那里根本就不可能有士人从政之礼)。

行文至此,我也吹吹牛。我并不是学文科的,对历史这些东西只是感兴趣,能和人工智能谈话到这个程度,完全是因为喜欢思考的缘故。而对春秋战国的历史转型的这个理解,是在看过《论语》《道德经》之后的事情。我对这两本书的解读至少有三成以上不同于以往任何人,不说这些独特的解读一定对,但很有参考价值,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我的空间看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