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接触ScaleAI时,就看到很多关键词有如聪明的年轻创业者、丰富的产品矩阵、技术领先、资本青睐。硅谷聪明人很多,相比于算力和算法,几年前就能在不那么受资本重视的数据领域获得如此融资,我想他一定是在商业本质上做对了什么。我试用了他的产品、翻了些博客和YouTube,依旧有种知之为不知之感。直到有一天我重新读回科斯和德鲁克,才稍微觉得没那么疑惑。
科斯的交易理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交易成本会超过外部交易成本,这时企业的规模就停止扩张了。
德鲁克的社会职能原理: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器官,企业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
通用汽车因为发明了企业联盟,整合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环节(要素组合创新),降低了生产和消费成本(外部交易成本),企业因此保持成本领先30年。直到工会势力壮大,零部件厂商纷纷成立工会,而通用没有停止扩张步伐,导致汽车成本飙升(内部交易成本),到今天也无法摆脱这个困境。
拼多多定位为结合社交娱乐的极具性价比的电商平台。他为何能在刚成立第一年就爆火,除了微信砍一砍等游戏规则的巧妙设计,实际上是有偶然且重要的因素:恰逢2015年微信在春晚推广摇一摇红包,中国多了2亿人微信钱包里有钱但花不出去(因为微信支付当时还没接入小b商户支付,以及淘宝等电商平台未接入微信支付),拼多多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以消费的地方(解决阶段性社会问题)。有了用户和声量后,拼多多一直在努力深耕一个重要且正确的命题:为最广大的人群提供极具性价比的商品。
价好质优的民生产品是消费领域亘古不变的课题和机会。虽然拼多多在上游质量把控、上下游的利益分配设计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起码他做对了一件事情:永远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
写到这里,想到《基业长青》里的一句话:我们不是要建立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而是要建立一个对于社会来说,值得基业长青的公司。
回到ScaleAI。
至少目前我依旧认为,作为一个初创企业,ScaleAI的成功不是产品、技术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他本质上做到了生产要素的升级与组合优化:用更优质的劳动资料(remotask、necleus等平台)以及巧妙的交易规则设计(运营管理体系与远程交易体系),召集了更广泛的劳动者(全国各地的低成本劳动力,比如非洲、东南亚人员),使之服务于高需求量的数据业务。
在算力、算法和数据同样被需要的人工智能时代,一句话总结scaleAI的商业模式之奥妙,那就是:
用最便宜的人力,满足当今最火热的AI发展的最关键的需求(之一),然后用最前沿的技术方案保障质量。
因此,即便早期的ScaleAI没有非常牛逼的产品和技术也能获得较可观的融资,那是因为他们做好了商业模式的设计以及运营流程、交易规则的打磨,足以跑通单一的核心业务:为AI公司提供人工标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