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时代配的起这两个字——努力!
挑灯夜读,起得早睡的晚,周末很少出去玩基本泡在教室里,尤其是高中。现在想想我最努力的时期,依然是那个时候。
ps:10多年未见的初中班主任,刚被拉进群里,依然还记得我。
尽管努力但我依然只能进入普通的高中,普通的二本院校。或许我就是一个智商平平,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只是人群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经常是,事与愿违。
随着我对“学习”逐渐了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如此的不会“学习”!误以为做的题目越多,进步就会越大;别人玩,我不玩,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别人长,成绩当然应该要比他人要好。没有方法就是傻干。
直到过了很久我才发现进步特别快的人,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同年级牛逼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想办法去图书馆借很多学习相关的书籍研读,慢慢琢磨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在我读书的时候是从未从未想过的,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思维。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是思维上的差别,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学习去工作的人,1年、2年、3年……时间越长,你与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直到无法赶超。
现在,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明白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去学习开车,学习演讲、学习摄影、学了各项技能,唯独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专门去学习过“学习”本身。
分享3个与学习相关的例子:
1、
A朋友是从初中开始爱上乒乓球的,爱到每天课间十分钟都不会放过,硬要拉着同学去打一场。放学后经常是打到天黑忘记回家,被爸妈棍棒伺候,有时候还会翘课去打球。每年学校的乒乓球比赛都是第一名,他对自己的技术是如此的自信。
直到大学的时候,他买了新球拍,兴冲冲的去运动中心打球。那个晚上,他重新了解了这个世界,以11-0的比方大败敌方。后来接触到专业化的训练,我的妈呀,原来练球是这样的练的:
发球、步法、推挡、弧圈、接发球……,这些要全部拆分开,每个项目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
2、
拍摄这样的事,看似每个人都会,但要把它提高到一个高水准,还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07年就诞生了智能手机,如今过去了10年,按理说用了十年的手机拍照,你应该很专业了。可实际你依然没有什么进步,现在没有,我想以后也不会有。
但B朋友不一样,他把学习拍摄切分开来。
一个人如何构图
二个人如何构图
三个人如何构图
背景如何选择
姿势如何摆放
………………
然后,每天带着自己的单反外出,每个点都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长期的精进,带来的是突飞猛进的提高。
这两点可以叫做切片法,把某些技能,拆分成几个模块,然后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去持续精进。
3、
我们要学习某个领域,首先要找到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了解知识点与知识点的依存和拓展关系,建立整体思维。
一般来说,一本书要比一篇公众号的文章系统性强,一本某个领域的经典教材要比很多快销书系统性强,一个系列课程要比1小时的分享系统性强。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找到这个领域的框架。(以演说为例)
怎么找?
至少看5本演说/演讲领域的经典书。
选一门系统课程,像喜马拉雅平台上也有很多不错的。
面对面的去请教一个系统学习过的老师。
总之要第一时间把这个领域的骨架摸清楚。
骨架一旦摸清楚了,然后就是大量的阅读,不断的往骨架上增添血肉。
利用碎片化时间,一旦你看到关于演说的文章就立刻安插到骨架下面去,慢慢的你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就会变的立体和系统化。
不论是切片法还是框架思维,核心没有变,把你要学的技能,分为不同的模块/步骤/框架,然后逐个精进!
想想,你正在学习的技能,分几个模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