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贾杰老师《活得明白》这本书。讲真,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贾杰老师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他在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方面早已深耕多年,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我之前看过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心理学研究生期间的教材,大多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对于案例解说类的心理学书籍,看的非常少。
原因在于,这些年打着心理学读物的书籍太多,各种“粗制滥造”的鸡汤作品几乎充斥各个书店,这些作品打着心灵鸡汤的旗号,兜售快餐式的心灵消费理论,毫无任何营养可言。特别是许多书籍还借由心理学的帽子,大肆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迷信理论,给心理学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所以,当拿到这本《活得明白》时,我一开始没太重视,任由它在我办公桌上躺了整整一周。直到上周末,我才把它拿回家,想作为晚上睡前读物随手翻一下。
然而,我只看了第一个案例,就觉得自己错了。这本书,写的真的太好了。
第一,涉及面广,实用性强。
书一共有十八章,每章有相似的2-3个案例。这些案例除了贾老师作为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接触到的学生,还有慕名而去的各行各业的人;案例中既有少年儿童,又有中青年人,还有耄耋之年的老人。
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也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际关系方面的,也有亲子教育方面的,更有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方面的。
可以说,只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矛盾问题,在这本书里基本上都有所涉及。
举个例子:
本书第一章讲的是大学生的宿舍矛盾问题,这对于所有的学生、老师和辅导员来说简直太实用了。所有接触过住宿生的人都知道,宿舍矛盾可以说是现在大学(高中)校园的最大问题。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得到更多权益、更多空间,而不愿意为别人付出,更不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许多宿舍里(特别是女生宿舍),“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微信群”已经成了生活常态。老师和辅导员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要找所有的舍友们挨个谈心,但收获却很小。有的学生甚至每个学期都要缠着辅导员,要求换宿舍。但换了之后,情况依然如故。
所以,我想贾杰老师之所以把这个案例作为本书的开篇第一章,也是颇有深意的。在书里,贾杰老师为这个来访的女同学安排了7把椅子,每把椅子都代表一个不同的视角,有代表自己的、有代表矛盾对方的、有代表旁观者的、还有代表父母和未来的。
在每个椅子上,他都让来访的同学完全融入椅子所代表的角色,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看法。
当这位来访同学通过不同的椅子体会到了不同的感受,她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的渺小、多么不值一提。在整个过程里,贾老师没有说教,只是让来访同学自己去换着角度体会,在体会里慢慢改变。
最后,贾老师将来访同学在过程里的感悟整理成了一张“北斗七星阵”,让她再次遇到问题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二,方法独特,视角新颖。
贾老师在写书过程中,虽然使用了许多心理学理论和实操技能,但读来却非常轻松,没有任何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内容,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全书。
而且,由于贾老师心理学基础扎实,所以对一些看起来特别棘手的案例,能够通过合适的角度切入,“一招制敌”,直击要点,常常只需要几句话或者一点技巧就能让来访者茅塞顿开。他的方法看起来很普通,但由于切入点选的准确,总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咨询效果。
贾老师咨询的最大特色是他能够用简练、明确的图表,将来访人的困惑和思路描绘出来,让来访者在咨询完之后,能够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演变过程,甚至可以作为下次解决问题的指导思路。
举个例子:
例如一个家暴问题,表面上是丈夫一直对妻子家暴,但贾老师在询问了几个关键点之后,就发现这根本上是一个选择问题。这位妻子之所以对家暴忍受了多年,原因是她是“小三”,无法“转正”。她一方面厌倦这种不清不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需要丈夫的钱作为生活支撑。
当贾老师弄清了她的问题根源,帮她清晰的梳理出了解决方案,并给她画了一副图,让她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其实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和困惑,都源于思路的混乱,而思路混乱又源于想要的太多。比如这个来访者,既不想失去丈夫提供的优渥物质条件,又想拥有自己的家庭,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两者原本就是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在这样的混乱中,她免不了对丈夫颇多抱怨,由此引发了家暴。
而贾老师通过清晰的梳理,让她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有所放弃,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来访者明白了这一点,再做出选择就变得简单多了。
这样的分析和案例,在书中还有许多,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临的,所以读了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虽然我并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在生活中,还是常常接触到学生、辅导员的各种困惑。以前我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但很难做到切入要害,对问题的分析也非常肤浅和表面。
但读完了《活得明白》之后,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对以后处理问题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角。
《活得明白》是每一个从事学校工作的人,都该拥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