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群友山风在群里聊天说了一下我对知识、思维、记忆、想象力自己的认识,今天总结一下,希望给关注公众号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昨天谈到轨迹记忆法的由来,我在上一篇文章能让我追12年的《生活大爆炸》,谢尔顿的神奇记忆力我们可以有吗中已经谈到,这是1966年耶茨《记忆艺术》书中谈到这是古希腊就已被认识和运用的一个方法,在原书描述版本还是人类可以使用并运用的,到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相关介绍的书中就已经被认为是神技了,所以这种写法是为了什么,相信大家逻辑能力这么强,都明白为何这么写。
轨迹记忆法(记忆宫殿)
那我们就这种方法探讨一下,其实我们一直就有,只是没有意识到甚至系统的去把自己的记忆匹配起来,我上篇文章末尾,谈到“远古”初中时期记单词的例子,其实当我们回忆童年或者回忆某些具体事情的时候,就是这么一种自然模式,而轨迹记忆法(记忆宫殿,这名字实在唬人)则是把这个问题拆解出来系统化,把时空间和建筑作为一个框架充斥着大脑记忆系统里,当你回忆这些东西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当时,在看美剧《犯罪心理》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罗卡定律(Locard theory of transfer),也让我认识到犯罪现场再现论,当我看到轨迹记忆法顿时想到这些理论早已运用在人民的日常记忆里,通过大量信息便能重现一个现场,那我们逆向思考,记忆是不是也是这个原理,我认为是的。
时间连续,空间守恒,是我们原始的思维模式,而作为记忆术则需要对此进行升华,我们需要自己再造一个时空间,区别于传统的记忆术,但是任何记忆的长时间保存,还是需要重复,记忆的本子也是重复,无论是艾宾浩斯还是现有的软件ANKI,SuperMemo,记忆基础还是重复,轨迹记忆法有别于传统重复的地方在于,形象内容感受更加立体丰富。
这个记忆法更让我想到道家的观想。一个针对记忆一个针对心神,鉴于心神这个不知道怎么考证,我认为是记忆+感受的聚合,当人说心想这个词的时候大脑把感受转移到心脏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大脑感受中,这个就很神奇,同样心疼,心痛,这种情绪感受也是大脑有意屏蔽自己的状态,再回到这个记忆术,结合我文章最后说的回忆,其实如果当时有人突然出现并且突然放歌曲,可能我就不会有对单词的相关具体内容,而当时注意力肯定集中在那个人身上,当我再次回忆对单词的记忆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清晰。这也是为何说对需要记忆的东西要搞出来特征,也就是冯·雷斯托夫效应。而我对单词有相关记忆的因为那个谐音。一提到那个谐音就会有这个单词出现,而且这个谐音日常,但不经常。口语化的东西更能拉扯出来一些记忆。我认为大部分记忆法的本质在于,口语化+特殊=重复+深刻印象。
我怎么看自己的记忆技法?
群友问我说,你能说说自己的记忆技法与其他人的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我一直说的东西就是知识网络,也一直没有变过,我是贪婪的,我认为任何只是都是具有关联性,无法割裂剥离,所以关键还是关联性,现在不少人在意工具,而我不再特别需要一款工具,关键在于信息的关联和自身对知识内化。我换工具很频繁切不依赖,是因为我建了一个自己的数据库,这些工具只是展示载体而不在于存储,相当于一个软件的外在UI而不是内部算法。
工具如何看待?
另外anki和sm这两个我都有用,现在的ob之类的双链我也有用,但是真展示思维复杂性,这些软件做不到,也就是为何我一直说我以thebrain为主,anki在我这是大量短时间记忆单词,就是疯狂重复刷,sm在于内化,ob用于增量和批量处理相关材料,the brain用于与之前知识管理和丰富,最终处理到数据库里,我在这些步骤里已经重复了几遍相关内容,而且还对内容进行整理和理解,也就是对这些知识有一个认识并和大脑中的体系进行了联系,用群友的话说,归根结底,现在的记忆工具还是太低级,没有出现像“跑车”那样能够对步行速度起到成千上万倍强化的作用。
我在上述这些步骤里已经重复了几遍相关内容,并且对内容进行整理和理解,也就是对这些知识有一个认识并和大脑中的体系进行了联系。
就拿记忆这一块,涉及到各种学科,每个学科的细微知识都可能与记忆关联,这个复杂性这些软件怎么展现,这些东西在大脑中是个球状或者说空间状的。正如群友所说,只要能力和技法跟上去了,就不必刻意用那些低级工具了,比起搞这些低级工具,搞知识管理带来的回报会更大些。而且你对知识管理认识更深刻,后期也越轻松,就这样说我在Kindle读完一本书,基本上就已经拆完书了,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带来的效率,更多的细微分析方面那就需要再次处理了。如果你搞科研,要有倾向,免得过分脱离课题,知识管理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自己进行领域限制并且你还有广域视角。
我这么看想象力
想象力这个东西,我就一个观点,看的少,为什么孩子有想象力?孩子看的更丰富,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孩是白纸,对他来说看到的东西就很丰富了,对于我们来说看到的挺多,但是参考小孩的情况,我们依靠已有认知,在依靠已有认知情况下,看到东西必然少了。那理清这个逻辑吗?
这样看来,我上次的人应该推荐错了,ta搞的是想象力,记忆技法只是其中实用方面的一个小部分,ta的记忆技法在于想象力,而且落实下来必须得先强化自己的想象力。(这位群友给我推荐了一个公众号)
若是你不断思考已有的东西就限制了你思维发散性,所以需要外在刺激,更多的书更多的路程,这些未接触的就是像小孩子在写自己的白纸,十万个为什么。游戏啊,动漫啊,风光啊,现象啊,所有你能看到的你以往都没有注意到的,对你来说都是养分,我拿相机拍人文,但我拿相机拍昆虫时看到昆虫的翅膀样子,鳞羽,姿态,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想象力的来源,但要吸收这些养分,也得有基础,自己的注意力和身体就是基础,当我从没有看到这么一个小东西竟然如此的美妙,当光打到它翅膀上光线折射的状态若是运用到摄影其他方面呢?这不就是对想象力的迁移和补充嘛,而且我们还能对这个更加想象一下,若化为人(当然不可能成精,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在模特身上体现美感),它身上的美怎么表现呢,想象力的提升就是这样的,你真天马行空乱想一堆,其实无意义,因为和你自己认知结合不到一起,这就成了想象力的孤儿。说到孤儿这个词就很让人同情,顺次延续下去又是一堆相关的感受和视听印象。群友提出,被动的“暂时的”提升,就是大量时间往电子游戏,他会直接在眼前呈现出非常非常清晰的图像,电子游戏是强刺激,这些都是忌讳,是应该“节制的”,想起来:好像很多训练都有忌讳,不能干什么,不然会损害什么,然后就带来不好的后果主要是别无节制。想起来:好像很多训练都有忌讳,不能干什么,不然会损害什么,然后就带来不好的后果,比如觉知力,忌讳的熬夜、放纵欲望,比如思考力,就轻避重。这我很认同。游戏的试听感受都是强烈的,这个让我想到咖啡和茶叶的区别,也是强烈和舒缓的效果。无节制是揠苗助长,让一个人突然提升记忆力是不可能的,给他带来的损害就是精神上和注意力方面的问题,甚至到生理问题。如果你剧烈思考一个问题,时间长会恶心,(我这个深刻体会到很多次)不经意就这样了。所以就需要自己去控制一点点的提升,和身体机能训练一样。
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