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阳妈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做了很多父母的咨询后,我想说,幸福家庭的孩子有各自的幸福,不幸福家庭的孩子是相似的。
这些不幸福的孩子总会有这样的父母:
父母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是对的,不会害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服从,听话,不听就是不孝,就是逆子。甚至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信念,还打孩子。
我相信,没有父母喜欢打孩子,打孩子往往是孩子不听劝告,而自己又没办法解决,无计可施时的最后一招。
可是父母想过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吗?
1 .压抑的、口服心不服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总有一天爆发。
向外攻击,只要有机会就会发泄心中的不满,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不喜欢老师,不做作业,和同学冲突不断,让自己呈现出坏孩子。
向内攻击,自我压抑,懒得和父母交流,因为交流也没用,父母不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不想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不满,最后进入抑郁状态。
2 .孩子被动,悲观的人生观。
有个案例,父母都是老师,孩子中考所有科目都是A,成绩相当优秀,被保送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结果父母还不断的要求孩子,怕孩子在高中落下来。
后来这个孩子沉浸在游戏中,谁说话也不听,不回应。成绩下滑倒数。老师建议孩子看心理咨询。
父母还在要求孩子,原来学习那么好,怎么会这样呢?有什么方法让孩子学习跟上去。可是父母从来不思考,孩子不回应,其实是自我保护,这样就会减少伤害。。
孩子已经做的很好了,父母舍不得一点鼓励,让孩子享受不到任何成就感,孩子只好自暴自弃,形成非常悲观的人生观。
3.孩子自卑心理。
一个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孩子怎么会自信呢?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外人怎么可能相信呢?孩子会自卑,会产生自我怀疑。
4.认为人生没有价值。
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感受自己是被摆布的、自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长期处于凄惨状态。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觉得自己还不如小猫小狗生活的幸福,怎么可能阳光起来?
5.孩子不能管理情绪。
父母经常爆发情绪,还指望孩子情绪平和,温暖向上,这可能吗?
让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父母有情绪,这是很多父母的行为。
因为很多父母小时候也是被挨打的,被要求服从权威的。我想在小时候也会有过怨恨,也会认为不爱你,爱你怎么会打你呢?但是当自己成了父母,就忘记了小时候的痛苦。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错误的用延时满足,让孩子压抑,忍耐。
父母只需做两件事:
1.让孩子崇拜你,心服口服。
让孩子听话,解决不了问题,而是让孩子信服,让孩子崇拜你,认可你。孩子自然会觉得父母说的对。
所以父母不要天天和孩子较劲,挖空心思地想控制孩子的欲望,而是思考怎样提高能力,让孩子心服口服。
2.在生活中让孩子有成就感,才能自我管理。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喝,物质生活满足,你和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没好日子过。但是孩子就生活在好日子中,他怎能通过你的一句话,就能想象没好日子过了。
过去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父母打孩子,为了孩子好,孩子能看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能感受到父母的要求,让他改变命运。
小时候,我不用父母要求,也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我看到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下雨天别人都往家里跑,父母往外跑,看看家里养的鸡鸭狗都在院子里,躲起来吗?在外边的粮食收起来吗?太阳热,别人去乘凉,父母顶着太阳在干活。
我的目标很明确,不想过那样的日子,就是一个想法通过上学把农村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能够有一份工作。
但是现在的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就算父母每天加班,累的半死。但是孩子体会不到,孩子看到的只是父母回家看手机,玩游戏。周末还能潇洒旅游,还在朋友圈晒来晒去。我们小时候,每天眼见父母的苦。就算父母条件好,不是那么苦,但是随便找个周围的人,都能眼见别人的苦。
现在社会,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让孩子觉得有自我价值,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够掌控很多东西,这样孩子才能产生内部动力,一步步向前探索。孩子有自信,才能目标越来越大,超越马云,超越乔布斯,甚至掌控世界。
这就需要父母不能从自己的要求出发,控制出发,而是从孩子出发。
我最近陪大女儿下跳棋有个特别深的体会。大女儿是不是喜欢跳棋,我不知道。但是我通过下跳棋这件事,让孩子产生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思维能力。
看起来我们俩在下跳棋,但是孩子的输赢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下。
看到孩子要输了,我就会铺路,让孩子赢。看到孩子赢的有点得意忘形,我就会让她输。
这样有输有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她可以赢妈妈。陪养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样她能够坦然接受失败。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孩子遇到事情会思考。下跳棋,有事情干,孩子不会沉浸在动画片,电视中,也不会觉得无聊。
爷爷当然不知道我陪女儿下棋的套路,看到我下棋输,爷爷还着急帮我走棋,在爷爷眼里我太笨了。我不会证明自己,说我有些棋是故意输的。
在女儿刚学下跳棋的时候,爷爷陪着孩子下了一盘,不停的在哪儿说教,让孩子兴趣都没有了。我后来不让爷爷下,也不让爷爷看。我天天陪女儿下三盘。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现在真正的上战场了,和谁下,和爷爷。爷爷看到女儿经常赢我,他开始兴趣来了,他不会让着孩子,要和女儿较量个高低。
第一天开始下了,我女儿立马赢了爷爷一盘,还赢了三步。女儿高兴的跳起来,我赢了爷爷。爷爷不服气,第二盘爷爷各种方法用尽,爷爷只赢了一步。
第二天爷爷还是想挑战,费劲心思,赢了孩子三盘,孩子非常坦然,淡定的接受了爷爷赢棋。
昨天晚上,大女儿邀请爷爷下棋,爷爷输了两盘,爷爷说下不过她,说孩子聪明,脑子够用。并且说过些日子教给孩子玩象棋,还想考察孩子,给孩子做了个九连环。
我想用不了多久,我真的下不过孩子,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都是跳跃成长的,我还沉浸在原地。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孩子不喜欢的一件事,你不断的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孩子的自信是通过一件件事情做出来的。如果刚开始我对孩子说教,说孩子怎么这么笨啊。孩子自然就没兴趣,没自信。
孩子沉浸在游戏中,游戏只所以有诱惑是因为游戏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有成就感。游戏的开发者,正是了解了人的需求,每闯过一关,会让你增加分数,还说你真棒之类的,孩子感受到,我可以,我能够,所以一关关去闯。
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孩子自然会从虚拟的世界走出来。
孩子扔了垃圾,我们说一声,你长大了,能帮助妈妈扔垃圾了。
孩子吃饭帮着拿了碗筷,我们说一声,谢谢你。
孩子回家先作业,我们说一声,今天能够主动写作业,又成长了。
孩子写字整齐了,我们说一句比以前进步了。
孩子放学去同学家玩了,告诉我们了,我们说一句,谢谢你不让妈妈担心。
孩子在学校主动打扫卫生了,我们说一句,你热爱班集体,妈妈知道你爱劳动。
生活中每件小事,孩子都体会到成就感,孩子有事情做,有自信,就会减少外在欲望。
不会因为妈妈拒绝了一个玩具,就会非常悲伤。没有这个玩具,我在别的方面还玩的挺好。
不会因为不满足旅游和父母较劲,不出去旅游,我在家附近也能玩的很开心。
孩子内在有自信了,就不需要外在的攀比,不受外在的评价,因为我不用衣服衬托,我足够好。不管你怎样评价我,我能够做自己。
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女儿前几天在同学聚会中,别人向她女儿请教钢琴,孩子特别开心。她问女儿以前妈妈逼你,是不是有好处了,还怪妈妈吗?孩子没说话,摇了一下头。
孩子已经学了8年,整整的对抗了这么长时间,才体会到乐趣,才体会到成就感。如果在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不断的鼓励,不断的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那孩子这些年是快乐幸福的,或许早就对钢琴着迷了。
这个孩子正好遇到了别人请教问题,带给的成就感,如果一直没这个人出现,孩子是否还会沉浸在对抗中?
所以,成为父母,我们可以不给孩子买贵重的玩具,可以不给孩子换学区房,可以不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是不能吝啬我们的鼓励。
接纳,鼓励,肯定,理解是孩子成长的镇静剂,是万能良药。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精神营养呢?当我们有这样的精神营养,孩子的问题还会让我们焦虑,让我们无从下手吗?
所以,养育孩子永远都是先提高自己,让自己拥有内在力量,孩子就不会承担父母的期望和压力。
孩子感受到尊重,平等,自由,无条件的爱。激发孩子内在自信,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到自我价值。
这样孩子的动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满足,而是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去成长,当孩子知道生命本身的意义,自然会不断的修正自己,管理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