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山海相拥。在省委十一届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上,周祖翼书记强调要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这为福建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福建样本"。
一、改革赋能,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福建以制度创新破解生态难题,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建立"一户一策"生态补偿机制,让97%的村民端上"生态饭碗",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转型。福州推行"生态银行"模式,将碎片化生态资源整合成优质资产包,仅闽江河口湿地就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超2000万元。这些改革举措,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正如漳州联南强环保公司通过种养循环模式,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年替代化肥6000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二、创新驱动,打造生态治理新样板
科技赋能让生态治理更精准。厦门建立的"智慧海上环卫"平台,通过AI识别和漂移轨迹预测,实现厦漳海域海漂垃圾联动治理,作业效率提升3倍。龙岩运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技术,让废弃矿区重披绿装,新罗区铁山镇煤矸石治理项目修复面积达12平方公里。在闽江流域,福建构建"数字孪生流域"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2024年闽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些创新实践,彰显了科技在生态治理中的乘数效应。
三、开放协同,构建全球生态新格局
福建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在厦门举行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上,福建分享的生态修复经验被12个国家借鉴。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国际合作,2025年交易量突破50万吨。福建与东盟国家共建"生态走廊",在红树林保护、珊瑚礁修复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这些开放举措,让福建的生态智慧走向世界,正如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名片"。
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电动福建"建设到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福建始终以改革"试验田"的担当,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方案"。当武夷山的茶香飘向世界,当闽江的碧水润泽城乡,当滨海新城的风电机组迎风转动,八闽大地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是发展的哲学,更是行动的指南。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