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曾经这样问我,我的孩子明年马上就要上小学,我该如何安排他的学习时间?我该让他放学后先学习再玩耍,还是先玩耍再学习?我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在放学后还是晚上睡觉前?
这里面可有大学问,将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率,甚至会影响到成绩以及未来给孩子带来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小时候班里有个学习“天才”,经常是上一节课睡一节课,临考试前打球、逗蛐蛐、睡懒觉照旧,虽然人家如此“懒散”,但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老师们背后说他智商过人,其他孩子对他膜拜不已,说他“不用学都能得第一”。如今这位“天才”已为人父,奇怪的是他的儿子在别人眼里也是“懒散”的天才,作风跟他差不都,这个当老爸的不仅不阻止,还赞赏有加。他说这样才能学得多、忘得少。
经典的“记忆和学习”的实验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J.G.Jenkins 和K.M.Dallenbach有一个经典的“记忆和学习”的实验。他们把一些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这些孩子学习词表,然后让A组孩子平均睡觉8个小时,让B组孩子学习完词表后活动和玩耍,结果发现,A组孩子对词表的记忆比B组孩子好很多,当一个孩子学习完之后睡觉,这个孩子对学习的记忆率始终维持在50%左右,而如果孩子学习完之后继续清醒或玩耍,他对学习的记忆率在8小时后掉到了10%以下。
孩子学习之后该先玩再睡,还是先睡再玩?也有记忆规律
有关孩子学习、活动和睡眠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跟三者间的顺序也存在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之后玩耍较长时间,比如8小时后再睡,比孩子学习之后立即睡觉,睡醒后再玩,前者记忆率比后者会低很多。
其次,分散学习比连续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心理学教授 Ian Neath认为,当孩子分散学习而不是连续学习时,比如每20-30分钟休息一次,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充沛,更不容易感到枯燥和疲劳,三个20分钟的分散学习一般要比一个小时的集中学习效果好。(为孩子们偷懒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啊,哈哈。)
所以,总的来说,孩子午睡前和晚睡前学习,无疑是一天中最高效的两个学习时间了。以玩耍为主的学龄前孩子们,如果有学习意愿的,是否按照下面这个时间计划,学习效率会事半功倍?
学龄前
上午:玩耍→学习(睡前20-30分钟)→午睡
下午:玩耍→学习(睡前20-30分钟)→夜睡
学龄后
孩子和父母可以在玩耍时间上做相应调整,比如每20-30分钟的学习后休息一下,并且保证每天的午睡和夜睡时间的充足,些少的精力花费便能换取高效的学习效果。难怪有些孩子在旁人看来“不用学”也能很优秀。幼儿说认为,其实“不用学”是假话,没有知识的输入何以有知识的输出?他们只不过是花了1小时的时间比人家花12个小时的时间,效果强了5倍而已。
那么文章开头的问题也有了明确的答案了,孩子下午放学后,写作业和学习最理想的时间安排建议是这样的:
低年级的孩子
放学→玩耍→学习/写作业→睡觉
高年级的孩子
年龄稍大的学习紧张的孩子,为了避免睡前的时间不足,也可以这样安排:
放学→学习/写作业→休息→学习/写作业→休息→学习/写作业→休息(每20~30分钟休息一次)……→睡觉
为什么“悬梁刺股”式学习很愚蠢?
有一次亲戚们聚会,某个亲戚家有个孩子的刻苦学习被大人们赞不决口。这个孩子非常努力和珍惜时间,晚上只睡4,5个小时,其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周末和节假日也不外出玩耍,埋头沉浸在学习上,甚至连在亲戚聚会的场合,孩子也带上练习试卷默默地在一边做题。孩子的父母引以为傲,亲戚们经常用这个孩子的珍惜时间和勤奋学习为模范教育自己的孩子。
看着孩子眼睛的黑眼圈和红血丝,我钦佩孩子的坚持和执着,但更多的是担忧。孩子的勇气可嘉,但孩子的做法,相当于在逆流中划船,吃力却又低效。
一个孩子学习后玩耍或活动,他的记忆率在8小时候已经降到了10%,倘若他既不睡觉也不玩耍活动,而是继续学习,甚至剥夺了睡眠进行学习,效率将是非常可怜的,记忆率接近0%,相当于这个孩子始终在做无用功,累坏了身体,学习也不怎么样,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和自信。
既然如此,中国父母和孩子为啥都颂扬孙敬的“悬梁刺股”和司马光的“警枕”夜读?大概跟家长和老师们对故事及其传达精神的认可给孩子造成了误导。
最后,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作用。美国睡眠基金会对儿童睡眠时间的建议:
有些孩子不午睡,不过从学习效率考虑,有午睡习惯的孩子会比无午睡习惯的孩子学习效率更高,睡眠充足的孩子比睡眠不足的孩子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勤劳、坚持、夜以继日、惜时如金……值得赞扬,但苦逼不是刻苦的典范,别再用“悬梁刺股”误导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