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1-约前289年,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
孟子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们都不听信他的学说。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
二、孟子的理论
1. 人性善学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1)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2)Q: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
2. 爱有差等:爱是有差等的。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应当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这就是“善推其所为”。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3. 政治哲学:
(1)国家起源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而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充分发展这些人伦。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
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2)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孟子把这种理想,描绘成在理想化的古代已经存在。尧传舜,舜传禹,天子的宝座就这样由圣人传给圣人。
(3)君若没有圣君必备的道德条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杀了君,也不算弑君之罪。因为君若不照理想的君道应当做的去做,他在道德上就不是君了。
(4)王道:圣王的治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作用在于德。
霸道:霸主的治道。通过暴力的强迫。作用在于力。
Q:王道如何实现?
A:井田制度是王道之“始”,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圣王实行爱人、行忠恕之道。
(5)“井田制度”:孟子理想的土地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9个方块,每块100亩。中央一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每家一块。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
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4. 神秘主义:
宇宙(“天”)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
一个人如果能“知天”,就不仅是社会的公民,而且是宇宙的公民,即“天民”。一个人通过行忠恕,达到仁,然后与天同一,“万物皆备于我”。
5. 教育学说:
每个人的人性基本上是相同的,圣人的本性与其他人的也相同。
人性基本相同,正如每个人的身体形状基本相同。
孟子说,鞋匠做鞋子,虽然不了解顾客的脚实际有多大,但是他做的总是鞋子,而不是草篮子。这是因为人的脚都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充分发展他的本性就行了。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