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20220712《组织的力量》之第二曲线与组织变革
一、苹果与咖啡屋
毫无疑问,苹果曾经落在很多人的头上,但除了疼痛不会留下更多感觉。
但只有牛顿被苹果砸在脑袋之后,砸出了很多定律。
以至于从牛顿家乡移植到剑桥牛顿花园的那颗苹果树至今还是剑桥三一学院的重要标志。
但经过考证之后,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只是一个传说。
但这没有影响定律的伟大,甚至牛顿最后在科学领域困惑之后皈依了神学也没有影响。
苹果,是因为遇到牛顿,才变得不一样。
《第二曲线》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查尔斯·汉迪写的一本书,至今被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宝典。
也有个传说。
查尔斯一次开车去某地,在沿着盘山公路前线时,迷了路,问路人,告知一直向前开,看到一个咖啡屋就到了山顶,然后再回来,第一个路口,开车拐下去,再一直开,就到了目的地。
查尔斯按图索骥,看到了咖啡屋,回头,走对了。
咖啡屋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但这次它遇到了查尔斯,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受此启发,查尔斯提出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揭示了企业基业长青或者不死那么快的秘密: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
在这时,时间、资源和动力都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
查尔斯用他的语言与思维描述了“月圆则亏,日中则移,花绚则糜,水满则溢”情境。
查尔斯不仅给出了观点,进而给出了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证明,方法用处不大,因为几十年过去了,很多很多人,做研究的做企业的都知道了,但是从全局看,企业的平均寿命似乎一直没有很大的改观。
无论是牛顿定律还是第二曲线,只是与牛顿、查尔斯的平素所思所想有关,与那个不存在的苹果和存在的咖啡屋没有多少关系。
传说只是让枯燥的定律增加了故事性。
二、曲线之殇
第二曲线再表述:企业在成长到最高点之前,要发展新的成长路线,否则就会死得很难看,因为在这时,企业还有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去折腾。
只是这世上的企业有多少能够成长到最高点,也就是抛物线的峰值?
凤毛麟角,二八规则之二比例都高估了。
大多数,绝大多数企业不是死在有没有发现、找没找到第二曲线,而是死在了去往第一曲线最高点的路上。
而且死亡点距离第二曲线定义的拐点,也就是第一曲线上的那个点,还有很远的路,无论从市场份额看,还是从销售额的数字看。
第二曲线对大多数企业,从这个视角看又是个伪命题。
第一曲线还有很远,第二曲线还无从说起。
第二曲线是为成功企业服务的。
成功的企业是少数,第二曲线是为少数企业服务的。
曲线很无语,很无辜。
是为曲线之殇。
三、第一曲线与组织变革
第一曲线,也就是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最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马森·海尔瑞提出,中间经过很多学者,最后由伊查克·爱迪思完善,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十部曲。
企业孜孜以求的是“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到这里都是上坡路,再之后“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是下坡路。
稳定器是两者之间的衔接,拐点就在稳定期。
企业主观存在的价值就是发展,当连续几年不能发展时,也就是发展速度低于10%的时候,拐点就到了。
拐点就是峰值。
企业在创立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走近拐点,如果距离拐点还很远,就喊“狼来了”,有意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居安思危,心存敬畏,但是实操意义不大。
因为第一曲线,全生命周期的前半段也需要扎根与开花的时间,也需要定战略,搭班子,建制度,带队伍。
在这一过程,业务是显性的第一曲线,组织的变革则是一直的隐性曲线。
变革,就是发展,就是不一样,就是创新。
小变革就是组织中个人能力的成长,从管理者到员工,事由人做的。
大变革就是组织流程的再造,就是利益机制的重新制定。
四、四条曲线
组织如同人一样,尤其生老病死的规律,人们能做就是延缓衰老,不断赋予、加持新的能量。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可变,人可换,人可走,组织要涅槃,要重生,要继续成长,以期基业长青。
在这一过程,有四条曲线。
一是业务的第一曲线。沿着“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前进,前进,继续前进。
二是人的成长曲线。从管理者到员工,为了组织的使命与愿景,人要跟得上组织的发展,优胜劣汰。
三是组织的成长曲线。业务的成长是由人、人组成的组织去支撑的,在人成长的同时,持续发展、变革、创新组织,用制度与机制去保障。
四是业务的第二曲线。当第一曲线做到峰值与拐点的时候,在拐点没有发生之前,开创第二曲线。
五、结语
数字在中国文化里面往往是虚数,不是只有、只是“1,2,3”,往往代表了“很多”的内涵。
对于个人而言,成功的悖论和逻辑:使你达到现在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现在的位置,如果你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
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你可能想从一件好事中得到太多,那么曲线逻辑就开始了。”
人需要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甚至更多曲线。
由人所组成的组织也是如此。
人的成长不是线性的,组织也不是。
在组织想出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跨越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达到理论的第一曲线的拐点之前,是有反复的,起伏的,除了内部可控因素外以避免灰犀牛长成外,还有外部更多的不可控因素的黑天鹅不期性,现实中的拐点可能提前到来。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在变中,不断去锚定拐点。
所谓"战略看十年,做一年",“无远虑就是近忧"的道理就在这里。 [/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