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来到2018年12月,昨天下班微雨,冷空气扑面而来,走过一个围起来拆迁的老小区,在地铁口遇到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互相寒暄,问最近空余时间在忙什么,我说在看人类简史,朋友开玩笑说,试着考考你,认知革命让智人拥有了哪三种新的能力?我楞了一下,实在是回想不起来。
今天在47路公交车上听到吴伯凡老师课里问了一个问题:2018年,你能说出你在哪三件事上或者哪三个问题上有了和你年初时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我仔细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想到,忙忙碌碌的一年,硬是没有一件能说的出口的巨大进步的事。
我想试着问下你,回顾整个2018年,你能在几分钟时间内回想起这忙碌一年内花时间最多的三件事吗?你能回想起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和计划吗?你能详细列举这一年工作上的三个大的进步吗?
这些我都说不出来,我自诩为终生学习者,看了很多书,却在要用的那一刻连概念都想不起来;我每天在得到app上听逻辑思维和每天听本书,但是到了第二天前一天听到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印象了;我昨天听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演讲,但是分享给朋友的时候一分钟就讲完了;昨天在看印象笔记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月前制定的学习计划,不知道什么时候抛诸脑后了。在当时我是有种短暂的获得感,事实证明这种获得感如此短暂以至于在要用的时候就没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次当用到的时候大脑里空空如也,却在某个闲暇的下午某个问题的答案却自然浮现。
这种状态是不是在学习?我不经要问,我会不会和伪球迷一样,是个伪学习者。
如果你听说一个伪球迷昨天熬到半夜3点通宵看球赛,第二天你问了他昨天那场球精不精彩,到底怎么好、到底怎么糟糕?他只能说个比分,然后用好、棒等抽象化的大词通过两三句话就描述完了,说不下去了,这就叫伪球迷,他获取的资料、他的原始输入跟一个真球迷是一样的,这个没有任何差别,说不定他看的画面更高清。
学习也是如此,漫无目的地学习,拿到一本书就翻起来,当时感觉有点灵感和碰撞,当别人问起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你可能脑子里有些零散的片段,但就是组织不起来,这就是伪学习,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我还是没有去掉“伪”这个字。
那真正的学习和伪学习到底有什么区别?吴伯凡老师的答案振聋发聩,他说伪学习者认为学习目的是储存,专注于初始大量地输入,通过每天获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来麻痹自己缓解自己的认知焦虑。你看,这周六我没有在吃鸡,我在微信公众号看文章,我在输入,我在学习。
这种状态有个特征名词,叫干货饥渴症,看到和自己有点关系的文章就点收藏,事后却从未点开过这个链接,收藏夹里有几百条这样的当时觉得有用的链接,转眼就忘了,这不是学习,这是为了克服知识焦虑,安慰自己用的。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学习呢?在大学里我经常打篮球,虽说水平一般,但自我感觉还是不错,工作以后就忙碌起来不打了,过了四五年有一次机会我重新拿起球的时候,当时我以为我的水平连初中生都不如了,事实上我还是找回了大学时代的感觉,肌肉的记忆一直还在,只是灵活性大不如前。就像你小时候学会了骑车,20年后依然会骑,肌肉的记忆比普通记忆更加持久,而大脑的记忆却如此容易遗忘?
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没有输出,打球的时候每一次的练习也是在考试,每一次考试都是练习,反馈特别清晰,做到了就是做到了;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以此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不断促进,输入的同时再通过自己的身体输出;而在看书的时候只是在输入,没有任何的输出和反馈机制,这样的记忆是很浅的。小学的时候我每次背课文都能超过班上大多数人,现在想来方法比较靠谱,每读一遍就合上课文尝试背一遍,哪里卡主了再打开课文读一遍再尝试背一遍直到顺畅地背完。有些小朋友一直在不停地读,不敢尝试去背,这样是很低效的。踏入社会以后反而没人愿意用这么低级却靠谱的方法了。
其实原理差不多,学习就像一家工厂,你每天在做的只是不停地拉原材料进来,从来没有把原材料变成产品拉出去过,久而久之,工厂里就堆满了各种原材料,只能沦落为废弃的仓库了。只注重勤奋地大量输入,不启动后期的分类加工的生产线,没有产出,这就是伪学习。
上个月我爸刚把我的婚礼日期给确定下来,问了邀请多少朋友来,把人数告诉他好去定饭店。一时之间我还真是想不出来,感觉很杂乱,生怕遗漏了谁,直到拿起笔的时候才有了想法,可以把我所有认识的人分成挚友、同事、前同事、大学同学、普通朋友、客户等各个维度分类,再慢慢往里面填名字,就不会遗留了谁。通过分类加工后输出,知识才是你的。我们的记忆就像一座城市,每天输入的知识就像一群进城的游民,要么找到自己的归宿,要么被治安大队清除出去。
就如格物致知一般,我们的记忆像一个个小格子,接收的信息如果无处安放,那就只能消失在深处。毕竟,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高明多少。
学习是一种状态,远离平衡态的一种平衡态,而不是一台录音机或者复读机,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大脑里拷贝,不去理解它的底层逻辑,把它的底层逻辑当做针和线,我们就无法真正解决一个问题。利用学到的底层逻辑穿针引线,将自己零散的、不符合实际的、认知打碎,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用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去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结构再反馈给你的知识重新形成平衡态。
告诉所有正在学习的朋友,要有选择的输入、分类、加工最后产出知识才是高效地学习,认知本质是输出,不是输入。学以致用,用以检学,学再以致用……如此方能理解你与世界的关系。
下一次,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演讲,结束后有人问你究竟讲了什么,我希望用你新的知识架构去讲述,内化为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