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这个词儿攻占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周末大家提议去唱歌,可是我偏偏对唱歌没兴趣,觉得没什么意思;中午吃饭时,几个女孩讨论着刚刚播放的偶像剧,聊得热火朝天,可是,我一点都不知道,只好苦逼地做一个听众;大家商量着周末去爬山,说最近买了一双登山鞋正好做一下亲身检测,山又高,路又远,回来以后腿脚酸痛,都要累死了,对不起,你们去吧,我没兴趣……
我们听到过太多这样的话:虽然做什么挺好,可是我提不起兴趣。又或者:从小我就对什么特别特别感兴趣,爸爸妈妈死活都不让我干这个,将来我自食其力了,还是要追求自己的兴趣的。这个词语,似乎总是盘旋在我们的耳边,不请自来,又挥之不去。不管事情喜欢与否,麻烦与否,艰苦与否,一旦和兴趣沾边儿,好像这都不叫事儿。
2 兴趣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
关于兴趣,流传最广的名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引导人在接触到一个领域后,不断地深挖下去,达到一种很高的技艺水平。今天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可能背后也离不开偏执和热爱。心理学上兴趣有四大特征:倾向性、广度、稳定性、效能。举个例子,如果有A、B、C、D四个类型的活动,兴趣的倾向性就是,有人喜欢A,有人喜欢B,有人喜欢C,有人喜欢D;兴趣的广度就是有人A、B、C、D全都喜欢,有人A、B、C、D全都不喜欢;兴趣的稳定性是有人可以在A这件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把很大的热情都投注在A上,有人一会儿喜欢A,一会儿喜欢B,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过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又去追逐C或者D了;兴趣的效能就是当一个人喜欢A,他喜欢A还是不喜欢A能给他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喜欢A,另一个人不喜欢A,但是不喜欢的人比喜欢的人把A这件事做得更好,那我们就要怀疑对A有兴趣到底有什么作用。
3 跟着兴趣能走多长
现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兴趣更好的思路。大脑里有数量庞大的神经元,这是我们思考的物质基础。神经元具有轴突,上面有神经纤维。在人脑中,神经元细胞大量集中出现的部位,颜色较为灰暗,叫做灰质;神经元突起成束聚集的地方颜色较亮,叫做白质。基础知识先按下不表。
在幼年时期,人脑中有很多联结,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大脑就可以比较均衡地得到发展。随着生命进程的不断展开,为了应对生存和生活,很多联结由于长期不再使用,就会变得微弱。而一个领域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形成比较固定的联结,总之,我们的大脑也是钟爱套路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孩子往往好奇心很强,许多新鲜事物都乐于尝试,精力充沛,勇于探索,往往对大人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都会迸发出探究的愿望。作为成人,我们的精力只能倾注在相当有限的几个领域,无关信息都被视为干扰,对于和自己没有切身关系的事物直接忽略最简便的策略。
4 没有想象中那么神
日常对话中,“多才多艺”“兴趣广泛”都是褒义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一直都是我们推崇的品格。假如身边有一个姑娘,会开车,会外语,会烹饪,会插花,会唱歌跳舞,会琴棋书画,往往非常让人羡慕。可是,我们的精力有限,哪有这么多时间去练习这么多门类的技能呢?
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是人的需求和动机,需要和兴趣之间关系密切。高成就动机的人喜欢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不喜欢接受那些看起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任务。如果一个人能从他从事的活动中获得满足,往往就会产生兴趣。如果这种满足是持续不断的,那么兴趣也容易一直继续下去。可是,如果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总是遭受失败,那么刚开始萌芽的那一点点兴趣,也在接连的打击下被浇灭了,兴趣就很难继续下去。
5 兴趣算不算?
这几年,兴趣的话题很热,不少综艺节目选手在讲述经历时也提到对某一领域非常热爱,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支持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舞台。说到这里,请我们理性的读者停下来,想一想。
兴趣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说法都没错。可是,宝宝们千万别以为兴趣神剑在手,就可以披荆斩棘,无往不胜。那就真被忽悠了。当我们在做一个选择时,兴趣只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要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要素。梅花鹿姐姐最喜欢的一个老师说:你要取得成就,至少要有一个出类拔萃之处,天生后天都可以,技能、品格、运气都算,只有梦想不算。
6 回到主题
长期以来,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鼓舞了无数人,这是事实。可是,千万别以为梦想真是一个多么可贵的东西!如今,大街小巷,满地都散落着年轻人的梦想,前一晚聚会狂欢的时候觉得功成名就唾手可得,第二天醒来行人如织,天色依旧,自己没啥改变世界的能力。
兴趣是个什么鬼?合理看待这个词儿,保持行动力。一件你说不上有兴趣的事,在一次次小成就的激励下,做起来会越来越带劲儿。行动是一切的试金石。很多时候,你的兴趣,无非是看见台前的鲜花和掌声,当你行动起来,看到幕后的辛酸和苦楚,兴趣呢?呵呵,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