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追风筝的人》改编自卡德勒胡塞尼的同名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秘鲁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电影与小说情节出入不大,表达的主题也基本一致,但主要落在阿米尔的愧疚和赎罪上。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两个少年,出生于富商家庭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并且哈桑总是会无条件的服从阿米尔,会为他做任何事。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出奇的好,却对自己的儿子阿米尔一直不怎么待见,因为阿米尔生性软弱不争,在他看来“不像个男人”。
阿米尔一直想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年少而敏感的他想得到父亲完整的爱。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正是天赐良机,阿米尔想在风筝大赛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让父亲不再看不起自己。
风筝大赛上,阿米尔和哈桑联手取得了好成绩。为了让阿米尔赢得荣耀,哈桑去为他追那只蓝色的风筝。也就在这时,哈桑说了那句感动无数人的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这一次,懦弱的阿米尔背叛了他们的友谊。
哈桑为了保护追到手风筝,竟被几个不良少年围堵,还被强奸。当时阿米尔就躲在不远处偷看,却始终没有站出来。
哈桑为阿米尔追回了风筝,阿米尔得到了父亲的赞赏,而满怀愧疚的他却再也不敢面对哈桑。
从此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阿米尔再也无法忍受,便诬陷哈桑,迫使哈桑离开了他们家。
后来阿富汗发生战乱,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到美国,渐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他时常会想起哈桑,那些愧疚总是会爬上他的心头,使他无法原谅自己。
父亲去世后,阿米尔接到了来自阿富汗的电话,是他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打来的,他让阿米尔回去,因为那里“有再一次让他成为好人的机会”。
阿米尔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故乡,他也知道了很多残忍的真相。在他们离开后,他父亲委托拉辛汗照看他们家的豪宅,后来拉辛汗年纪大了,他就找到已经结婚生子的哈桑来照看。哈桑回来后一如既往的住在原先仆人住的旧屋子里,一如既往地将房子照看得很好。他在等阿米尔少爷回来,但他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叛军首领要霸占这座房子,哈桑不肯,然后,他就永远留在了那片他和阿米尔少爷出生、长大、玩耍的地方。这一次,为了阿米尔,哈桑付出了生命。
更让阿米尔愧疚不已的,哈桑的真实身份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得知这一切后,阿米尔没有再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 ,踏上了他的赎罪之旅,去救流落别处的哈桑的孩子。
不由得想起陈凯歌的电影《无极》,这部被吐槽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电影,人们在质疑北公爵无欢的动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失去了做好人的机会”。
小时候的无欢第一次遇见倾城,倾城用计骗了无欢,从此无欢再也无法信任任何人,包括他自己,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
做个好人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里所说的“好”并非是指乐善好施,而是问心无愧。
有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出门,路边有棵树,有一段树枝眼看就要掉下来,他们经过的时候,树枝并没有掉落,但母亲却让儿子把树枝砍下来,儿子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说,让树枝一直摇摇欲坠而不管就有可能砸到后来的路人,砍下来不为别的,只求心安。
心安理得,问心无愧,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